正文 從後殖民女性主義視域分析《莫娜在希望之鄉》中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文化身份的重建(1 / 3)

從後殖民女性主義視域分析《莫娜在希望之鄉》中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文化身份的重建

文學評論

作者:羅勤

摘要:後殖民女性主義是西方學術界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論武器,直麵西方的女性主義、殖民主義、性別政治和階級等尖銳社會問題。本文從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視角對《莫娜在希望之鄉》中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文化身份的重建進行具體的闡述,實現對作品意識內涵深刻解讀。

關鍵詞:後殖民女性主義,莫納在希望之鄉,女性意識,文化身份

《莫娜在希望之鄉》通過對人物行為,語言的深入刻畫,探尋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文化身份的建構和重塑。本文以小說為文本,從女主人公莫娜作為華裔女性在個性解放,意識覺醒和文化種族身份建立的角度,研究女性主體在當代華裔女性文學作品中的發展、深化及其文化涵義,對促進多元文化主義下,少數族裔與白人主流社會的文化對話,社會交往的共存並置有著重大意義。對於研究女性超越族裔界限,從更寬闊的視域看待,意識,定位和尋找自我,並通過自我轉型強調女性的自我意識、自我肯定、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精神也有現實意義。

一、 《莫娜在希望之鄉》作者及故事梗概

華裔美國作家任碧蓮,繼湯婷婷、譚恩美之後,也逐漸贏得了國內外文學評論界及讀者的關注與好評,其作品中涉及到美國社會許多族裔問題,更廣泛的關注於不同膚色的種族問題、性別問題和家庭關係問題。199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典型的美國人》(Typical American) 奠定了其暢銷小說作家的位置,並由此一舉成名。此書獲得了《紐約時報》年度好書的稱號,也榮獲了“美國國家評論家獎”和“紐約時報圖書獎”。而作為《典型的美國人》的續篇或者說姐妹篇的《莫娜在希望之鄉》於1996年問世,並同年被列入美國十大最佳小說,獲得了“國家評論界獎”。

《莫娜在希望之鄉》以張家的小女兒莫娜在麵對自身中國性與美國性時產生的身份界定困擾下的成長為主要線索,生動地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處於青春期的中產階級華裔子女莫娜選擇和轉化自己文化身份,而不需要隻拘泥於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本族文化和美國的主流文化並推動美國社會朝著多元文化方向發展的故事。

二、 後殖民女性主義批評

後殖民女性主義是後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結合衍生出來的理論模式和對文本的闡述策略。後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於文學文化領域研究空間的拓展,對第三世界婦女的各種現實問題進行了探討,具有現實的批判性和反抗性。

(一) 後殖民女性主義批評的含義及主要內容

後殖民女性主義吸收和整理了後殖民與女性主義領域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將性別問題與種族、民族、地域、製度等具體因素結合,強烈批判了對於性別問題的同一性,並對被壓迫女性的生活狀態進行全麵深入的剖析,強調女性主義批評話語的多元多層次性,激發了女性自我意識,探尋最真實的自我,突破性別和種族、宗教民族之間的差異性,關注長期被忽視的女性主體意識。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加亞特裏·查克拉沃爾蒂·斯皮瓦克、錢德拉·塔爾帕德·莫漢蒂和貝爾·胡克斯。斯皮瓦克肯定了解構主義對於女性主義的貢獻,認為二者是緊密聯係的理論體係,她將後殖民女性主義理論運用到對文學的批判當中,考察了帝國主義意識形態對於文學文本的影響,以文本批判的方式對第三世界女性主義進行信息補償。莫漢蒂認為在殖民世界裏反對殖民統治與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是緊密聯係的,女性的獨立和解放與民族的解放運動相互聯係。胡克斯對於女性主義進行重新的定義,將女性主義目的歸結為性別主義的結束,實現女性內部的政治團結獲得性別上的平等自由。推翻白人至上的資本主義父權製度的思維模式,變革社會文化和哲學基礎,打破種族、性別和階級的差異和歧視,實現第三世界的女性解放。

(二)本文擬采用的後殖民女性主義批評理論

小說以主人公構建和選擇自我身份和主體意識來體現後殖民女性主義的現代內涵,從女性對於自身文化種族身份的意識覺醒和探尋解讀的內涵出發實現對族裔身份、宗教信仰、文化認同等問題的思考,昭示著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走向。《莫娜在希望之鄉》中主要體現在對斯皮瓦克的後殖民女性主義理論進行了延伸和擴展,將意識形態作為理論批判的武器,通過文學文本的方式對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進行解讀。斯皮瓦克善於運用女性主義去分析東西方女性所遭受的權力話語剝離處境,運用解構主義的權威話語理論去偷襲後殖民語境的“東方”地位。小說以主人公的文化身份的流轉變化,展示了在多重文化語境下,莫娜尋找真實自我,追尋人格獨立與個性的釋放與展現,啟發當代女性個體意識的覺醒,實現超越家庭觀念,本土文化觀念框架的束縛,追尋文化身份、文化語境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