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張愛玲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象征(1 / 2)

淺談張愛玲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象征

文學評論

作者:李曉蕾

摘要:“月亮”,是張愛玲小說中反複出現的藝術意象,本文從月亮意象的象征寓意和氛圍象征功能兩方麵,來分析張愛玲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象征作用。

關鍵詞:張愛玲 月亮 象征寓意 象征功能

“月亮”,是張愛玲小說中反複出現的藝術意象,在她的筆下,月有七相,月分五色,陰晴圓缺,升落沉浮,營造出一個流光溢彩,玲瓏剔透的“月亮”世界,本文意在從“月亮意象切入,對張愛玲小說文本展開微觀解讀”,分析月亮意象在其小說中的象征作用。

一、月亮意象的象征寓意

張愛玲小說中的“月亮”,出現的頻率極高。耿德華對張的意象做下評述:“月亮、鏡子、玻璃等意象像張的商標一樣,這些意像給小說以個性。”①

月亮主要是作為意象被描寫的她小說中的“月亮”不僅是作為一種自然的景致,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具有隱喻、暗示法的意象在小說文本中發揮其象征功能。張愛玲的世界裏的戀人總喜歡抬頭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朧的、同情的、傷感的或者仁慈而帶著冷笑的月亮,月亮這個象征功能繁多,差不多每種意義都可表示。②

夏誌清對張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評論是很有見地的,但也不無可修正之處,如望月亮的並不總是戀人,而其對月亮的描述也還是印象式的。然而他的評論又極具啟發性,我們可以通過這個解讀張文本曲徑通幽的恰當入口處,去深入探究小說文本的“月亮世界”。張小說中的月亮意象不斷重複,有的密集,有的零散。在單獨的小說文本中,或作為隱喻,或作為象征;而在小說整體中,則完全變成一個象征。

要解讀出張愛玲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象征寓意,並對其複雜性,歧義性的闡釋具有合理性,可以運用克裏斯蒂娃的“互本文性”原則,把張愛玲的小說文本與其他文本相互參觀閱讀,我們把張愛玲以《自己的文章》為代表的理論文本加以梳理,便可譯出一條解讀小說文本中月亮意象象征寓意的較為合理的途徑。

《自己的文章》是張愛玲在創作出一係列“經典”小說文本後所寫的一篇闡述自己創作意圖的理論文本,是解讀其小說,也是解決小說中月亮意象豐富象征寓意的關鍵文本。張愛玲在這裏闡明,她注重的是人生“安穩”、“和諧”的文學,而情感和精神的因素是“安穩”中的重要內涵。“安穩”是張愛玲對女性意識的認同,也是她作為一個生於亂世的青春女性的人生理想。她在1944年與胡蘭成簽定的婚書中所祈盼的就是“願使歲月靜好,現實安穩”。③這雖不是“超人”的,“英雄”的理想,卻帶有廣泛的普遍性,體現了曆經時代變遷、身陷異族入侵的災難之中代表著時代總量的“軟弱的凡人”們共同理想,張進而把它升華為自己的文學理想。月亮意象在張小說中頻頻出現,正是這種“安穩”和“和諧”理想的寄托。她的小說人物眼中的皎潔明亮、清澈盈潤的月亮也正是愛和希望的象征。張愛玲在十二三歲寫的《理想中的理想樹》裏這樣描寫月亮:“銀白的月踽踽地在空洞洞的天上徘徊,她仿佛在垂淚,她恨自己的孤獨。”

那麼,如何來理解張愛玲小說中那些殘缺黯淡、變形失色的月亮意象呢?她認為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裏,描寫“使人神往的‘新時代’的作品沒有,也不能有,因為人們還不能掙脫時代的夢靨”。但在“權力”支配壓抑下的“凡人”群體仍然有著對人生“安穩”“和諧”的理想,張愛玲正是對這種理解被動蕩,充滿夢靨的時代的阻隔、剝奪和破壞的書寫中,流露出她清醒深刻的曆史意識。正如夏誌清所指出的,“張所寫的是個變動的社會”,她讓人看到在顯然不斷變更的物質環境中,中國人行為方式的持續性。她有強烈的曆史意識,她認識過去如何影響著現在。④張愛玲小說中殘缺變形的月亮意象,成為這種曆史意識的準確恰當的投射載體。《牛》中祿興被牛頂死之後,再次出現的“月亮”與祿興借牛前的描寫並無多大變化。“黃黃的月亮斜掛在煙囪,被炊煙熏得迷迷蒙蒙,牽牛花在亂墳堆裏張開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搖著栗色的穗子。”這段描寫雖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但與小說整體的悲劇基調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