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張愛玲小說中月亮意象的象征(2 / 2)

二、月亮意象的氛圍象征功能

《金鎖記》開頭的七句話中,月亮、月亮、月色反反複複出現了八次。小說開篇即以不斷變幻的視角,對不同時空的月亮感慨唏噓,隨意遐想,月影淚痕,相映互照,渲染出滿紙悲涼: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筏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模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

然後筆鋒巧妙地一轉,“月光照到薑公館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鬟鳳蕭的枕邊“,追隨著月光把讀者帶入了故事特定的氛圍之中了。結尾又回到月亮上,“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首尾呼應,以其象征氛圍包容籠罩故事全篇。就氛圍象征來說,“月亮”意象在《金鎖記》中的功能可以說是一種“整體的象征”。

密集的月亮意象可以構築象征氛圍,月亮的“碎片”同樣可以具有此種功能。《浮花浪蕊》發表於80年代,小說敘述帶有“意識流“的特點。女主人公洛貞的處境,似乎是不幸的“她”的漂泊命運的延續,又仿佛是步白流蘇的後塵去追尋生命的歸宿。然而洛貞的漂泊盡頭究竟在哪裏卻非常渺茫。在東渡日本的船上,她南下香港的前因後果,以及另一個女人範妮破碎的婚姻,斷續卻又完整地被洛貞的追憶和聯想所濃縮和再現。文中不再有對月亮的直接描寫,那照片中“月下玫瑰”,“看燈賞月”的繁榮,“月下冰裝擁舞”的浪漫,都不過是洛貞想象或回憶中月亮的片光碎影。月亮“碎片”和海上漂泊的背景相疊加,象征地烘托出女性人生殘缺的淒涼孤寂的氛圍。

總之,月亮意象烘托出小說蒼涼淒迷的氛圍,承載著豐富複雜的心理內涵,浸透著辛酸慘痛的人生況味,從而使張愛玲的小說彌漫著濃鬱的象征色彩,深刻領悟到一個飽經人世滄桑的,充滿悲劇意識的活生生靈魂蒼涼的啟示!(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

注釋:

①轉引自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45頁

②夏誌清:《中國現代小說家》,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57頁

③胡蘭成:《今生今世》,轉引自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社,第157頁.

④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4年,第203頁,205頁。

參考文獻:

[1]楊水晶:《蟬——夜訪張愛玲》,轉引自陳子善編:《私語張愛玲》,第102頁。

[2]張愛玲 自己的文章[A],張愛玲文集(第四卷)[C]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72

[3]張愛玲 金鎖記[A].張愛玲文集(第二卷)[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120

[4]蕭南選編《貴族才女張愛玲》 四川文藝出版社,1995年

[5]季季、關鴻編《永遠的張愛玲》,學林出版社,1996年

[6]傅雷:論張愛玲的小說[A] 張愛玲文集(第四卷)[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404

[7]柯靈: 遙寄張愛玲[A] 張愛玲文集(第四卷) [C]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