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孤獨的割麥女》中回歸自然的呼籲(1 / 2)

《孤獨的割麥女》中回歸自然的呼籲

文學評論

作者:陳蓉

摘要:威廉·華茲華斯是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的代表。本文通過對其作品《孤獨的割麥女》中語言、意境、主題等方麵的分析,揭示出他在詩中表達的回歸自然的意願,並且淺析他回歸自然的作品以及理念給當代與後世帶來深遠影響。

關鍵詞:華茲華斯 詩歌 回歸自然

華茲華斯是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傑出代表,他的詩大多是描寫農村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孤獨的割麥女》是他的代表作,詩歌分三節,以孤獨的收割人的歌聲為線索,以歌聲結合質樸遼闊的畫麵,表現了割麥女內心豐富的世界。

詩人從自己獨特的心理感受出發來體察勞動者的歌聲,從而烘托出歌聲的優美迷人。詩歌第一節描寫年輕姑娘一邊勞動一邊歌唱的景象,詩人經過蘇格蘭高地,看到一個獨自一人的姑娘,一邊在廣闊的田野中勞作,一邊唱著淒婉的歌曲。詩人以過路人的身份提醒讀者,“請你站住,或者悄悄走過”,無聲無息,不動聲色,別打攪了沉醉在勞動和歌唱當中的割麥姑娘。“你看你聽”的提醒,或站或行的靜觀默察,這些獨特心理感受無一不烘托出姑娘歌聲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畫麵的背景由遠及近,依次呈現。遠處是高原峽穀,中間是遼闊的田野,麥浪翻滾,金黃燦爛,近處是一個年輕有力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邊勞動,一邊歌唱。空曠寬闊的高原田野,高遠清爽天空,遍地金黃的風舞麥浪,巧妙地烘托出歌聲的高亢悠揚,給人以空穀傳音,哀轉久絕之感。靜止的自然,勞作的人,淒婉動人的歌聲,三者和諧統一,構成了一種獨特清幽的美,而詩人的心也在這美的境界中如醉如癡,流連忘返。

在第二節裏,詩人提到“夜鶯”(nightingale)和“杜鵑”(cuckoo bird)這兩種鳥。它們都是吉祥鳥,夜鶯常象征希望(hope)、喜悅(happiness)。對於古往今來心細敏感的詩人們來說,它的啼叫常常能把夢幻與現實,痛苦與歡樂聯係在一起;杜鵑是春天的寵兒,杜鵑聲聲打破了沉寂,代表寒冬逝去,賦予人們希望與喜悅,也代表詩人對大自然的一種愛戀和呼喚,盼望大地回春,萬物重生。詩人說“杜鵑聲聲”也不如這歌聲動人心腸,也反襯出勞動者歌聲能 夠打動人心,具有感染力的特點。在這首詩中,詩人就把割麥女的歌聲比作沙漠裏的夜鶯和杜鵑的啼叫聲。但是在沙漠裏行走的旅人是不可能聽到這兩種鳥叫的。詩人在這裏是想借鳥鳴來襯托割麥女的歌聲。對世人來說,鳥類的嗚叫沒有特殊涵義,人類很少去留意。我們知道鳥叫是無止無盡的,這點卻與刈麥女的歌聲有相似之處。詩人認為,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自然之聲,而不是塵世俗音。女孩獨自一人,身處曠野之中,她仿佛與自然連成一體。詩人用反襯的手法,突出了姑娘的歌聲遠比夜鶯嗚聲、杜鵑啼聲動人心魄。割麥女的歌聲,不知涵義,也無聽眾,但無止無盡。“我凝神屏息地聽著,聽著”、“那樂聲雖早已在耳邊消失,卻仍長久地留在我的心上”。詩人聚精會神地聽,漫不經心地走,完全沉浸在勞動者的憂鬱淒美的歌聲裏,不知不覺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崗。當他意識到姑娘已從他的視野中消失,歌聲已從他的耳際消逝時,他的心還長久地沉浸在歌聲美妙動人的世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