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物語集》滑稽譚中的“笑”
文學評論
作者:張博華
一、故事梗概
《今昔物語集》第28卷第16話阿蘇史遇盜賊機智避險的故事
從前,在阿蘇地方(今日本熊本縣東北部),有一名四品官。他雖然身材矮小,但是擁有過人的膽量。平安末期,社會動蕩,夜間經常有盜賊出沒。他家住在城西,一天夜裏,在結束公務之後回家的路上,阿蘇史在車內脫光衣服,疊好置於座位之下。當途中遭遇盜賊時,謊稱在此之前已經被另一夥盜賊洗劫一空,從而脫險。
二、作品介紹及先行研究
《今昔物語集》是日本最大的古代說話集,成立於12世紀前期,編者不詳。共31卷,分為天竺(5卷),震旦(5卷),本朝(21卷),1000餘篇說話故事。每個故事都以“今昔”(中譯本譯為“從前”)起首,故得名《今昔物語集》,簡稱為《今昔物語》。此說話集以佛教說話為中心,另外世俗說話約占全集的三分之一左右,生動地描述了古代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本說話屬於世俗說話中的滑稽譚,主人公預想到盜賊出現提前想好對策,麵對盜賊時臨危不懼的態度和幽默風趣的談吐得以脫險,編者對此表示讚揚。
至今為止關於《今昔物語集》的研究大概分為以下三類:(一)文本研究。包括對文中的詞彙、語法、文章結構和出處等方麵的研究。(二)內容、思想。主要集中在與佛教的聯係、因果報應、靈驗、世俗生活及世俗思想等方麵。(三)影響方麵。以與近代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芋粥》對比以及《今昔物語集》對近代小說的影響為主。雖然也有關於世俗說話的研究,但多以第28卷全卷為中心展開研究,以第28卷第16話為對象進行的研究尚未發現。因此本文試圖以16話為中心,通過考察阿蘇史的人物像,分析說話中出現的“笑”①,進一步探求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編者的意圖。
三、文本考察
(一)阿蘇史的人物像
關於主人公的性格,有三點需要注意。即勇敢,思維縝密,幽默。接下來,就以上三點進行具體分析。
文章開篇即交代阿蘇史是一個膽大的人,“從前,在阿蘇有一個四等官,雖然身材矮小,但是卻擁有過人的膽量。”這是對阿蘇史最直接的描述。當阿蘇史一行人遇到盜賊時,“車童棄車而逃,身邊的幾個隨從也不知蹤影”。與之相反,阿蘇史則淡定地端坐在車內。與身邊侍從相比,可見阿蘇史的膽量非凡。其回到家後跟妻子談論起路上的遭遇,妻子說:“您比盜賊膽子還大”,借阿蘇史妻子之口,再次證明了其豪膽。
其次,阿蘇史縝密的思維也是本話的亮點。在辦公結束回家的路上,阿蘇史“在牛車內,脫下衣服,隻剩下布襪,疊整齊放在座位下。”假裝已經遭遇搶劫。此處,我們可以看到阿蘇史具有預見危險的思量。當真正遭遇盜賊時,其泰然處之,完全不露絲毫驚慌失措的表情,仿佛已經預知此事件的發生。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阿蘇史有異於常人的分析和預見能力以及臨危不亂的能力。
再次,阿蘇史的幽默感是很值得一提的。當盜賊看到一絲不掛的阿蘇史端坐在車內好奇地追問原因時,阿蘇史畢恭畢敬地回答道:“剛才從宮中出來,正好遇到一行像您們一樣的貴公子,我把自己的衣物全部獻給了他們”。阿蘇史在遇到盜賊之前,就選擇脫掉貴重衣服避險,這種不顧自身形象的舉動著實令人發笑。再者,麵對盜賊,居然稱對方為“公子貴人”,還執笏作揖,由身份差產生的幽默感躍然紙上。
(二) 本話中的“笑”
本話通過阿蘇史各種不符身份的言行表現了其過人的膽量、縝密的思維和幽默感,這些都奠定了“笑”的基礎。
本話中的“笑”,是以主人公故意貶低自己,使對方保持優越感,從而達到搞笑的效果。本話在結尾處稱阿蘇史為“物言”之人(即能言善辯),這是“笑”形成的重要因素。運用語言產生的幽默是知識性的幽默,主人公通過隨機應變的回答完美地引出了笑點。沒有觀察時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是不能做出如此風趣幽默的回答的。運用智慧產生的可笑的效果與純粹的可笑的效果是不同的。遇到危險的時候,阿蘇史以超凡的演技騙過盜賊,其脫險的機智、巧妙的口才,過人的膽量,都是本話的特色。聽說了這個故事的人,都說“阿蘇史是一位懂得觀察時機的善辯之人”。“物言”不僅僅是使人發笑的一種手段,更是保護自身的一項技能,因此人們都對阿蘇史的行為讚不絕口。“物言”是僵硬的毫無生氣的舊時代的活化劑,是催生新思想和活躍思維的一劑良藥。在《今昔物語集》中,把“物言”視為機智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值得稱讚的一種美德。“物言”是一種活用語言的能力,更是混亂社會中一種求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