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節令食品(上)(2 / 2)

清明也有吃蛋的習俗。除吃之外,還有畫蛋和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可玩。畫蛋是用茜草取汁,在蛋殼上畫花卉。初則無色,繼則漸顯淺藍、深藍、紫色,一直到呈紅色。剝去蛋殼,顯現紅色。雕蛋是在生蛋殼上畫好圖案後,用刀雕刻,將整隻蛋鏤空,蛋白、蛋黃流出,以至蛋殼成為精美的工藝品。清末,畫蛋、雕蛋還比較普遍,此後就日漸稀少。

立夏在公曆的5月上旬,農曆就在三月下旬四月初。未雨綢繆,將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條形食物“麥蠶”,小孩吃了可防疰夏。還有煎食“草頭攤粞”。立夏時的草頭最為青嫩,加入米粉,油煎成餅,就叫“攤粞”,也有叫“草頭塌餅”的,浦東各縣及上海城區比較流行,嘉定、青浦則以棗泥為餡煎餅。《申江諺歌》雲:“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粞試寶秤。”這是說“立夏稱人”。立夏櫻桃、蠶豆、竹筍也是時鮮,大家喜歡取而嚐新,謂之“嚐三鮮”。此外,(白糖)梅子、(甜)酒釀、鹹蛋也是時令食品。大人還喜歡編織“蛋絡”,將鹹蛋裝在蛋絡中,套在小孩頭頸裏。

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於飯中加黑草,曰“吃烏飯”,名用“報娘恩”。相傳活佛節乃目蓮救母之節,故以吃烏飯紀念目蓮救母之舉。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個大節,現已定為國定假日。端午吃粽子,是那天最大的食事。粽子有甜有鹹,有方形,有長形,還有三角形、四角形(並非正方、長方),也有幾斤一個的“裹蒸粽”,也有一兩一個的迷你粽。除了粽子之外,端午“五黃”,也很流行,即吃黃豆芽、黃瓜、黃鱔、黃魚,飲雄黃酒。現在,因為雄黃有毒,沒人再飲雄黃酒,不過,還可看到有在小孩頭上抹“王”字,祝福孩子虎頭虎腦的。除此之外,也有吃鯽魚、枇杷、大蒜的。這些食品,一是當令時鮮貨,二是對除穢、防病、健身有利。

農曆六月初六天貺節,人們多曝曬書帙衣裘,去潮濕,放黴蛀。城隍廟曬神衣,稱為“曬袍”。郊區農村這天要吃餛飩,為防“疰夏”。還有歌謠曰:“六月火熱最難熬,止渴吃點大麥茶。黃醬塌餅吃到珍珠米,黃金瓜吃到大西瓜。”

農曆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誕辰,這個月有不少人茹素。我祖母和母親是六月裏吃素,叫“六月素”。六月素下飯過粥的有醬菜、乳腐、蔬菜、豆製品、菌菇等。當然,也要用素油炒菜。記得祖母、母親每天洗淨鍋子後,先將自食的素菜燒好,然後再燒我們的日常菜肴。有時出於好奇,趁她們不注意,也去菜櫥裏偷吃一點她們吃的素菜。見我們好吃,她們也會每樣挾一點給我們嚐嚐。

鬥轉星移,上海節令食品當然也不會一成不變,而是變來變去,反複無窮。我在新華社實習時,曾去城隍廟采訪,人人爭喝“元寶茶”,以至年初一也沒懶覺可睡。其實知道了為什麼會有“元寶茶”,在家裏一樣可以喝。還有“報娘恩”的烏米飯,上海看不見了,但在溧陽不僅有,而且作為旅遊食品,向遊客推銷,卻改了一種“說法”,即是“古而有之,有益健康”。再有年初五晚上的“開張酒”,不但有所恢複,而且結合嶺南飲食文化,如果老板請你一人吃荷包蛋,即是關照你,可以“滾蛋”了;請吃百葉包(俗謂“鋪蓋”),同理即請你“卷鋪蓋”之喻也,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