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節令食品(上)(1 / 2)

人文

作者:江禮

如今節日之多,令人炫目。從年初到年末,無論公曆、農曆,都有數不清的節。

節氣,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便是另一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十二個節氣,連同十二個中氣,總稱為二十四節氣。

節令,也就是節氣時令。

有節令,就有節令食品,特別是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在講究吃喝,吃得精細、合理的上海。上海節令食品,不但能應時、當令,而且和人在不同時令的身體狀況有關,更是十分美味的。故自小至今,對許多節令食品記憶猶新,思之口水暗流。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吃喝最多,最好吃,最講究的時節。除了雞、魚、肉、蛋等佳肴之外,還有赤豆紅棗年糕湯,寓意早出頭,年年高。年糕有白年糕,也有糖年糕。年糕也可炒來吃,最常見的有塌菜肉絲冬筍炒年糕。但這並不是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第一件食事是喝茶。我小時候也盼望這一天,可以欣賞一下姆媽的嫁妝——蓋碗。噢,也許是外婆的嫁妝了。古色古香的彩繪薄胎瓷器,一套有十個。這一天恩準各人泡一碗(平日裏衝了“茶頭”後,每人倒一點後稀釋),而且蓋子上有兩個橄欖,稱之為“元寶茶”。有一次去金山山陽鎮,聽老伯伯講,此地年初一早上喝糖茶,茶中放兩個紅棗,殷實人家放蜜棗。有吃早茶習慣的男人,年初一早上去茶館喝早茶,老板遞上一碗糖茶,蓋上有倆橄欖,稱“元寶茶”,茶客要給紅包,是平常茶資的兩倍,稱為喜錢。

有時客人下午來,留吃晚飯。一坐下就敬茶,還請吃湯團(甜的為黑洋酥、豆沙,鹹的是肉餡),取“團團圓圓”之意。

正月初五接財神。時下是初四晚上攀比放爆竹,而接財神時更重要的是要供“元寶魚”。所謂“斤頭蠟燭煌煌亮,齋供羊頭元寶魚”。大約羊者“陽(上海話‘陽’意即‘旺’)”也,而鯉者“利”也。有求即有應,接財神必用鮮鯉,有以紅絲髻扣踵門而來者,謂送元寶。也不像現在那樣幾乎家家戶戶放爆竹,隻是商家接。自忖發不了財的,何必去費那個事?舊時請財神保佑,有求還要有舍,就是要擺酒席。即“夥友要吃開張酒”。如果真發財了,當然明年酒席更豐盛,以示感謝。

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上元節”。元宵節,連同兩天前的“上燈”和三天後的“落燈”,總之是個“燈節”,吃當然是題中應有之義。舊時上海,白天吃餛飩,晚上吃小湯圓,也稱“珍珠圓”。珍珠圓一般是實心的,用甜酒釀燒,叫酒釀圓子。有的裏麵有百果餡,是百果餡搓成小團,在糯米粉裏一滾而成。我在城隍廟桂花廳買到過這樣的圓子,拿回家下來吃。俗稱“薺菜圓子肉餛飩”,為“財亨餛飩”。也有吃大元宵的。金山山陽鎮,元宵吃“稻浦”圓子,以斬碎的薺菜為餡;另一種“荷包”圓子,以蘿卜絲為餡。兩種圓子是開口的,不封口,分別象征水稻和棉花豐收,是一種良好願望。據說吃了這兩種圓子,可以消除體內因正月裏來多吃豬肉而積存的豬毛,所以又叫“打豬毛”。

農曆二月初二,俗謂“龍抬頭”,家家戶戶吃“撐腰糕”。據說這一天吃了撐腰糕,一年無腰痛之病。

公曆4月5日前後,是清明。此時農曆多在三月間,掃墓的人們往往借此而郊遊,作為節令食品的青團自然也可充任郊遊的幹糧。此時天氣還不太熱,青團又將艾葉揉進米粉為皮子,所以青團可以吃幾天而不壞。上海的青團甜者多為豆沙,鹹者有薺菜豆腐幹、雪菜筍丁,也有自製臘肉筍丁,以及臘肉丁的,稱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