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課資源開發的實現路徑分析(2 / 3)

楊福滿,桑新民[10]認為,高校開展微課資源建設要以推動共建共享和強化助學功能為目標,以“小、實、新”為創新方向,在資源結構上要處理好快餐與中餐、大餐的關係,建立能夠引導優秀作品生成的評價體係,注重提高資源的可重用性和利用率。劉紅霞等[11]通過對吉林大學微課設計實踐的分析,提出微課的主題與內容、教師利用微課的教學行為與藝術、微課的影像呈現效果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接受效果、外部注意都產生直接影響,進而提出微課的教學行為設計與視頻呈現方式應從教育、心理、技術、藝術四個視角予以觀照。以上研究表明,平台建設、內容設計、評價體係和政策支持等是微課資源開發的重要實現途徑。

3.微課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現路徑分析

3.1 加強微課平台建設

微課網絡平台是微課資源開發、共享和應用的基礎。第一,平台建設要以麵向學習者且為學習者提供優質服務為原則,做到開放性強、交互靈活、功能全麵。第二,在平台功能方麵,要在滿足微課資源日常建設、管理的基礎上增加便於用戶應用、研究的功能模塊,形成微課建設、管理、應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務環境,具體包括平台幫助係統、資源中心、論壇、檢索係統、後台管理五大模塊。第三,在平台設計思路方麵,界麵設計應當簡潔、美觀,色彩、文字、圖片、視頻的使用風格要統一,排列清晰有序;在用戶權限方麵,可將用戶分為教師、學生、匿名用戶、網站管理員四類,根據平台運行的需要,分別賦予不同用戶不同的權限;在平台運行流程方麵,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平台並輔助以電子郵件、微博、即時通訊等手段在課前、課中和課後進行交流互動與信息推送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要注重收集平台運行中問題,不斷修改完善。以華南師範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研發的移動學習平台為例,平台實現了網絡課程的多屏兼容、多網融合(Any Screen Any Device)和跨平台的多網融合,同時支持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係統,通過3G、WiFi等互聯技術,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手機、家用電視等終端設備均可觀看。

3.2 優化微課課程的內容規劃

第一,課程分析。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分析學生的能力構成、思維方式和學習行為,分析教學形式和學習資源的利用,使微課選題應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獨立性、普遍性和可重複性的特點。第二,可行性研究。對微課開發進行技術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論證,綜合論證一個微課在教學上是否實用和可靠,在學生學習上是否有需求,在經濟上是否合理(製作成本和利用率),在開發過程中是否有技術和人才的保證。第三,教學設計。微課教學設計要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嚴謹充實,方法符合規律和技術要求,策略注重實效,形式新穎,評價要科學、全麵和合理。第四,腳本編寫與素材整合。腳本是對微課設計的文字表達,是微課製作和驗收的依據,要對包括文字、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在內的微課素材以方便、適用、經濟為原則進行整合。第五,發布與評價。建立微課的前台顯示和後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戶管理、審核、推薦、上傳以及查找、發布、刪除、瀏覽等內容。同時,開發者應注意保留微課開發時的原代碼,以便根據這些信息及時修改或更新。第六,加工改造原有教學資源和設計開發優質微課資源並重。組織專家和人員對原有建成的教學課例庫、教案庫、課件庫、題庫等按微課的要求進行切片加工、重組整合和二次開發;同時,通過自主開發、征集評審、項目申報、競賽活動等方式,有計劃有針對性組織開發新的微課資源庫。

3.3 完善微課評價體係

第一,微課評價標準。微課評價標準主要包括教學標準、技術標準和藝術性標準。其中,教學標準主要指微課要符合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符合學習者的學習心理,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提供完整的教學資源;技術標準主要指多媒體技術應用要符合視頻技術、動畫技術和課件技術的要求;藝術性標準主要包括微課界麵布局符合視覺心理,構圖主體元素突出,色彩設計處理好對比與協調、變化與統一的關係,文字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視頻拍攝的角度、視距和鏡頭推拉要合理,解說、背景音樂和音響效果要搭配好。第二,評價體係導向。要以用戶需求為基點,參考用戶的瀏覽量、評價等進行評估,采用排行榜的形式來擇優、選優、評優;倡導聚焦明確,且能解決課程重點、難點、疑點、熱點問題的作品;選拔和評點有新意的作品,高水平的專家評點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和價值導向;培育和選拔具有專業製作水準的作品,考察拍攝者是否能跟隨教學的程序、理解教學的要點和亮點,並以鏡頭語言展現出來,是優秀微課的重要標準。第三,微課評價體係的建設的重點。加快建立分門別類的評價體係,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進行分類指導,有利於麵引導參與者在資源分類建設方麵的意識,有利於在專家評價環節實現同行評價,有利於人們彼此相互學習和決策者對某門類的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教學質量做出正確的判斷;由用戶決定的評價能使開發者將重心放到用戶需求上,研究和發現用戶的真正需求、學習特點、認知規律、學科特點、既往經驗總結及創新方向;重視資源形成後對其它教師的可重用性,主要包括選題恰切具普遍性教學需求,優點突出易被抽取,資源切片化易嵌入新教學情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