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資源開發的實現路徑分析
學術交流
作者:苑雪
【摘要】微課是信息技術發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創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動的產物,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在分析國內外微課資源開發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加強微課平台建設、優化課程內容規劃、完善微課評價體係與加強政策引導和產學研合作是微課資源開發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微課;資源開發;微視頻;微時代
1.引言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網絡社交媒體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的不斷發展,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持續推進和國內外一係列教學理論和實踐創新,作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新型學習資源的微課應運而生,並在國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迅速升溫。微課的發展對於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與學方式變革、構建學習型社會等多方麵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分析微課的內涵和微課資源開發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微課資源開發的實踐路徑。
2.作為一種新型學習資源的微課
2.1 微課是一種新型學習資源
目前,研究者對微課有著不同的解讀,如微課率先提出者胡鐵生[1]認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有機組合;後來,胡鐵生等[1]在梳理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的基礎上,重新將微課定義為一種以微視頻為主的多種教學資源構成,並在教學應用實踐過程中不斷生長而成的一種微型網絡學習課程。黎加厚[3]將微課定義為時間在10分鍾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主要使用微視頻作為記錄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媒體。焦建利[4]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鄭小軍,張霞[5]認為,微課則是為支持多種新型個性化學習方式和網絡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體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包。張誌宏[6]認為,微課是以微視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呈現媒體,就一個短小精悍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細致設計開發的一種適合學習者學習的可移動數字化學習資源包。由此可見,盡管研究者對微課的界定有所差異,但其共同點就是將微課看做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具有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短小精悍,集中說明並解決一個問題的快餐化、簡單化、實用化、多樣化、聚焦化、智能化、娛樂化等鮮明特點。
微課是信息技術發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創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動的產物。當今,我們生活在被稱為網絡時代、大數據時代或微時代的社會裏,移動互聯網平台的開放易用、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環境的發展為微課發展做好了技術支撐,依托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微課的教育價值和應用有著廣闊前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不斷地擴展,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泛在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學習方式成為教育發展的新理念,微課不僅是適應微時代教、學、研、專業發展四位一體新需要的新媒體和新技術,也將成為教育資源建設的新趨勢。在國外,微課(Micro-lecture)始見於美國McGrew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Kee提出的一分鍾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OML),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課(Micro-lecture)標誌著微課的形成。目前,比較著名的有可汗學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國內主要有中國微課網、全國高校微課大賽官網、VKO微課、第九課堂、博覽微課、Skillshare、微眾移動校園-微課堂、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平台等。由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主辦“全國首屆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是微課在高等教育領域建設和應用一個典型。由此可見,一係列的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相互融合共同推動了微課的產生和不斷發展。
2.2 國內外微課資源開發的主要經驗
吳秉健[7]以英國教師電視網站視頻庫、美國中小學微課視頻維基資源庫和英語學科微課視頻庫為例,認為微課視頻資源的開發要以貫徹政府教育政策為切入點,由學術機構和專家團隊的自主創新引領應用,進而帶動社會公益資金的投入,最終形成多元化、學科化的發展路徑。張一川,錢揚義[8]選取Khan Academy、TED-Ed和中國微課網、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為對比分析對象,認為內容精細與形式多樣化,資源特色與平台共享,形式多元與人群普及是微課資源開發的共同點,我國微課資源建設要以豐富內容的呈現形式、完善配套資源建設與拓展微應用研究為著力點。梁樂明等[9]通過對可汗學院、TEDEd、佛山微課的微課資源分析後認為,微課除了微視頻以外,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包括進行需求分析、考慮設計並開發與之適合微課程的微視頻,而之後的課程評價還要注重與現實課堂的整合、確立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以及推動學習資源動態生成,師生相互建構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