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目標
學案中要體現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其中,知識目標是具體的、明確的,是顯性目標,應在學案上明確體現,要求學生運用各種學習手段去完成、去落實。而能力與情感目標雖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實際教學中必須通過具體的學習活動來培養與體現,是隱性目標。正由於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師生通過教學活動,循序漸進地進行培養。
2.任務準備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學生在學習時沒有前期的儲備,那麼他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容易產生挫敗感,因此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課前準備包括準備相應的學習任務資料,準備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生分組和各類規範性材料等,準備教學設施包括實訓工場、工具、元件、材料等。
3.任務實施
《電子技術基礎》學案的編寫,任務實施不僅僅是體現在對實踐環節的重視,更是為了改變過去理論與實訓割裂的教學方式,以工作任務構建情境,打亂原有的按學科知識單元組織授課的章節序列,圍繞一個工作任務或項目來組織教學,邊做邊學、邊學邊做、做學合一。在課堂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導航者。教師要把握難點、抓住關鍵,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指導和點撥。
4.任務拓展
課堂內的學習總是有限的,而電子技術專業的問題總是無限的,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對矛盾,在學案編寫中必須具備任務拓展這一要素。任務拓展既可以是橫向拓展也可以是縱向拓展。橫向拓展是讓學生學會用舊知識串連新知識,用積累的方法解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學會在比較中找方法,在比較中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縱向拓展是通過補充相關背景,補充課外資料來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專業知識,拓展專業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願望,釋放他們的探究精神。
5.任務評價
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衝過一關又一關,這時學生既可以對學習任務的完成過程進行評價,又可以對學習任務完成的結果(如作品之類)進行評價,由學生自己介紹、演示,讓學生互相討論,發表意見,從而實現相互交流、學習的目的。任務評價可以采用學生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使評價做到公平、公正。評價分兩方麵:即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工作態度。終結性評價主要是考察學生是否達成了任務目標。
(二)教學實施
基於學案的中職“理實一體”教學,充分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應用為主線,精心設計學案,體現基本理論在工作現場的具體指導與應用,突出與現實生活和職業崗位的聯係,引導教與學向生產技術與生產崗位的實際需求方向靠攏,將技能實訓融合在各知識點中,堅持“做中學、做中教”,使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技能的訓練與生活生產中的實際應用相結合。
基於學案的中職《電子技術基礎》“理實一體”教學策略的實施框圖。
1.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導入的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有所樂。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精彩的導入無疑會為課堂教學的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導入時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注意師生情感的交流,隻有在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生才能暢飲知識的瓊漿,完善個性的發展。
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是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的課堂。因此,我們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經常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情境,如在模擬電路中給學生展示光控電路、閃光燈、延時關燈器、穩壓電源、功率放大器,在數字電路中給學生展示定時器、循環流水燈控製器等,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實施:理實一體,學做合一
理實一體、學做合一,以學生為中心,以完成工作任務為目標,以行動過程為導向,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工作地點一體化的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一個引導者、被谘詢者,回答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學習情境的創建者、組織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學習《常用二極管的識別與檢測》時,教師發給每組學生一些常用的二極管,如整流管、檢波管、發光管、穩壓管、光敏二極管等,並讓學生認識常見二極管的電氣符號和文字符號;然後教師布置任務,學生小組合作,根據學案完成典型電路連接的;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思考這些二極管的功能及特性,最後自己根據這些二極管的特性連接新的電路進行實驗,從而由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分工中,可以由兩位學生連接電路並使用萬用表進行相關檢測,一位學生整理並參考從網上下載的有關二極管的資料,一位負責記錄實驗結果及相關讀數,還有一位總負責,既是同學間的聯絡員也是統一策劃者,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當然也完全可以聽取學生的意見。教師必須不斷觀察每個小組的動態,收集小組間的共性,學生一旦碰到問題,及時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