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孫權:不拘一格,關懷備至(2 / 3)

在魯肅的策劃和奔走下,終於形成孫、劉聯盟抗曹的局麵,並最終打敗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

魯肅從前線回到建業,孫權與諸將出迎,孫權說:“我持鞍下馬相迎,已經足以顯示我對你重視了嗎?”魯肅不疾不徐地說:“願至尊和威德加於四海,總括九州,努力成就帝王之業,到那時再以更豪華的陣容來接我,才顯得出不同。”

不卑不亢、胸懷大誌、寵辱不驚,這就是魯肅。

魯肅深深懂得:孫、劉雙方有如唇齒,唇亡則齒寒,他從不像周瑜那樣,隻從眼前利益出發,千方百計拆散聯盟也在所不惜;也不像諸葛亮那樣,使盡詐謀拒不交還荊州,促使雙方矛盾激化,而是既堅持國家利益,又保持孫、劉聯盟。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他比周瑜看得遠,比諸葛亮站得高,是一個真正具有雄才大略的戰略家。

為了全據長江,保衛東吳的安全,他三次前往索還荊州,並以理力爭,雖然對方屢次使計推辭,但他耐心等待,避免動幹戈。甚至諸葛亮為拖延時間,使劉備立下“暫借荊州”的文書,他被哄作保人押了字。在與關羽相會時,他好言相勸,指出借荊州是為使劉備有所托足,今“已得西川,又占荊州”,是“貪而背義”。

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不被錄用後,他擔心龐統投曹操為自己樹敵,便勸龐統投劉備,並作書推薦,囑咐他說:“你輔佐劉備,必須令孫、劉兩家無相攻擊,同力破曹。”

魯肅在世時,吳、蜀兩國基本和洽。這對兩國有利,隻對曹操不利,使曹操“分而取之”的策略,在兩國同盟麵前,無所作為。吳、蜀兩國能與曹魏三分鼎足,魯肅所做的貢獻是不亞於諸葛亮的。

曆史上,傑出人物之所以得行其誌,或因得遇機緣,或因得遇明主。

韓信在楚,不被知名;後歸劉邦,始得施其才。同樣,魯肅如不遇孫權,將默默無聞。

關懷備至的禦人術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在擔任魏軍統帥時,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層士兵的擁戴。有一次,一個士兵身上長了個膿瘡,作為一軍統帥的吳起,竟然親自用嘴為士兵吸吮膿血,全軍上下無不感動,而當這個士兵的母親得知這個消息時卻哭了。

有人奇怪地問道:“你的兒子不過是小小的兵卒,將軍親自為他吸膿瘡,你為什麼倒哭呢?你兒子能得到將軍的厚愛,這是你家的福分哪!”這位母親哭訴道:“這哪裏是愛我的兒子呀,分明是讓我兒子為他賣命。想當初吳將軍也曾為孩子的父親吸濃血,結果打仗時,他父親格外賣力,衝鋒在前,終於戰死沙場;現在他又這樣對待我的兒子,看來這孩子也活不長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有了這樣“愛兵如子”的統帥,部下能不盡心竭力,效命疆場嗎?

孫權深懂得這一用兵之法,因此對將士十分關心,視將士如“骨肉”,將士亦以死報效。

濡須之戰,孫權被曹軍圍困,形勢十分危急。已經突出重圍的周泰得知,又重新殺進了包圍圈,看見孫權正被敵人圍攻。於是救起了孫權,周泰在前,孫權在後,奮力衝出。

費盡千辛萬苦突圍後,身後的孫權卻沒了影,周泰想都沒想,再次殺入重圍,又尋見孫權。終於,用身體遮護著孫權,身上中了數十槍,無數支箭穿透重重鎧甲救了孫權。

回來以後,孫權親自把盞,撫周泰之背,淚流滿麵,說:“你兩番相救,不惜性命,又怎麼能說我們不是骨肉之情呢?現在,我當與你們榮辱與共、同休共戚。”

說完,拉開周泰的衣服讓眾人“參觀”:但見周泰皮肉肌膚,如同被刀剔過的肉,傷痕布滿全身,孫權問一處傷口,周泰就喝一口酒,說那一處傷口的來由,眾人大聲稱讚。

孫權這樣對待周泰,有樹立榜樣,使諸將效法的意思。孫權對將士的關懷確實不同於曹操和劉備,是出自一種真正的情誼,很少能看出刻意的痕跡。

如對呂蒙的病情親自監護,對朱然的病送醫送藥,這平平常常的舉動,使將士深為感動,產生了無法用計謀來衡量的向心力。

呂蒙病重,孫權置之於內殿,出千金募醫治蒙病,並親自監護。又怕他勞思傷神,在牆上挖個小孔偷偷地觀察,見他小能下食,則手舞足蹈,顧左右而言笑,不然則紅著眼睛,夜不能寐。呂蒙死後,孫權十分哀痛。

由於孫權用人能充分信任,視諸將如“骨肉”,大家也對他推心置腹,甘願為他效命沙場。

赤壁決戰前夕,曹操派蔣幹來做說客,周瑜對這位老同窗說:“大丈夫處世遇知己,靠的是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當,即使是蘇秦、張儀、陸賈重新活回來,口似懸河,舌發利刃,又怎麼能打動我的心呢!”

孫權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給予充分的信任,是因為他認識到“眾誌成城”的重要力量。

疑人不知任,則不能發揮“眾智”、“眾力”的力量。在三國時代,孫權能認識到團隊的力量,即“眾智”、“眾力”的重要作用是難能可貴的。他說:“能用眾力就能無敵於天下;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