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孫權:不拘一格,關懷備至(3 / 3)

正因東吳上下一心,因此孫權能鼎足江東,魏、蜀都曾屢次傾力來犯,吳國仍巋然不動。

因此終孫權一世,吳國上下,休戚與共,江東堅如磐石。

不計前嫌,善於化敵為友

孫權不咎甘寧既往,且能化敵為友,使甘寧與淩統從死敵結成死黨,同心協力事權,至今仍傳為佳話。

孫權與黃祖戰於大江之中,黃祖大敗。孫權部將淩操乘勝追擊,被黃祖部將甘寧一箭射中,黃祖才得以乘機脫身。

後來甘寧歸降孫權,孫權不念舊怨,厚待甘寧。甘寧獻了一策使孫權輕取江夏,擒了東吳的死對頭黃祖。

慶功宴席間,淩操的兒子淩統拔劍而起,直取甘寧,孫權連忙製止,對淩統說:“興霸射死你的父親,我替他道歉,很對不起;但那時大家各為其主,不可能不盡力。今天,既然已經成為一家人了,豈還有複仇之理?萬事都看我的麵子,就這樣算了。”

淩統叩頭大哭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哪能不報!”

孫權與眾將再三相勸,淩統隻是怒目而視甘寧。為分開二人,以免尋仇報複,孫權派甘寧去守夏口,又加淩統為承烈將軍,淩統隻得含恨而止。

由於甘寧感謝孫權恩德並得孫權的教誨,想設法解怨。在濡須戰中,淩統坐下之馬被暗箭射中,馬一驚,直立起來,把淩統掀翻在地。敵將持槍飛奔上來要取淩統的性命——這時,隻聽得弓弦響處,敵將應聲倒地,淩統幸免於難。

淩統得救回寨,孫權對他說:“放箭救你的是甘寧。”

淩統大感意外,頓首拜到甘寧麵前,說:“不想你能如此大量!”從此二人結為生死之交。協力效忠孫權,多建奇功。

曆史證明:一個集團,或一個國家,內部團結,力量就大;內部分裂,力量就削弱。袁紹雖據有四州之廣,兵多糧足,將勇士智,但因內部派係林立,四分五裂,終於自取滅亡。

孫權團結人,能與臣下以骨肉相處,實是難能可貴,為部屬釋仇解怨,實際上是為江東的大業著想。他能鼎足江東,這是一個關鍵的原因。

用人不疑,敢於放手

不信任的人,決不重用;信任的人,托以重任。曹操舉兵南征,張昭極力主張投降,反複陳述曹軍勢大難敵,降曹可保安寧。

孫權聽了,口雖不說,心裏很是反感,他不是肯輕易把繼承的父兄基業奉送他人的人,因此聽了魯肅的主戰理由後,很為讚賞。對張昭主降和魯肅主戰的動機,他認為張昭是為個人安全打算;而魯肅是為公,是為江東打算,主戰是保衛江東的領土。

赤壁之戰取勝後,他對魯肅十分敬重,提拔魯肅為東吳主將。對於張昭,從此不加重用。

孫權是個慎重、果斷的人,他選拔人才是經過認真考核、反複考慮的,當他確定了,便充分信任,做到用之不疑。

諸葛亮、曹操、孫權的用人準則,雖為他們帶來了許多英才,但卻不是盡善盡美,在長處中亦見其短,否則就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曹魏奸逆生”,“東吳無能臣”這樣一個局麵。

當然,人有人的局限,時代有時代的局限,但一些經過大浪淘沙而留傳下來的經驗之談,卻對我們的工作大有裨益。

孫權對於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讓其獨當一麵,從不加以掣肘,放手讓他們大幹,因此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和力量,為東吳的每一步發展做出傑出的貢獻。

在赤壁之戰前夕,當東吳一方做出抗戰的決定後,即讓周瑜掛帥,自己則甘當後援之職。因此周瑜得行其誌,使其“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留下千古絕唱。

彝陵之戰,東吳取得重大勝利,是因為孫權對陸遜的充分信任,敢於放手讓他去做好統帥的工作。

一開始,他提拔陸遜前往迎戰沙場老將劉備時,東吳大臣都為陸遜的年少而輕視他,多有不服。這種情況下,為加強陸遜的威信,孫權設壇拜將,並賜以所佩之劍,給陸遜先斬後奏的權力。到這時,陸遜才能指揮如意,堅定地執行他堅守待機反攻的戰略部署,最後,終於一把火燒光劉備的幾十萬大軍。

孫權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當然主要是建立在對將領的深刻了解和久經考驗的基礎上。

孫權信任陸遜,是因為陸遜策劃襲取荊州之時已經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因此當諸臣反對拜陸遜為將時,孫權說:“我素知陸伯言是當世的奇才!孤意已定,你們就不要說東道西了。”

孫權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給予充分的信任,還由於他把將士視如“骨肉”。他曾對眾將說:“今日諸君與孤從事,雖君臣存,猶謂骨肉不複是過。榮福喜戚,相與存之。”意思是說,大家能一起共事,就像兄弟骨肉一樣,這樣的君王曆史上也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