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善於決策與他的善於識人、用人緊密相連。
在用人方麵,孫權有自己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敢於不斷地、連續地起用一批年輕有為的將領,放手讓他們大膽地去幹。委周瑜以大任,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伍,起陸遜於危時,這都是孫權遠見卓識的表現。
周瑜推薦魯肅的時候,才是個年僅20多歲的小夥子,孫權一見就很敬重他,與之談論,終日不倦,夜間又是同榻抵足而臥。魯肅跟他分析了“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的形勢,提出了“榻上策”的戰略決策,以及“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的具體步驟;後來又提出了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正是有了魯肅和周瑜的輔佐,有了孫劉聯盟,才能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鞏固了江東基業。
拔呂蒙於行伍,更能看出孫權的膽識。
呂蒙本是一個低級軍官,因有勇有謀,治兵很嚴,27歲就被孫權提拔為橫野中郎將。雖然文化不高,但孫權有意指引,終於令人“刮目相看”。
後來呂蒙設計白衣渡江,智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實現全據長江的目標立了大功。
總之,東吳四帥,連續不斷,一代勝似一代,都為東吳的發展、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二,善於駕馭人才。
孫權深諳用人之道,對所用之人,都能充分信任,給予他們足夠的權力,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如任命周瑜、陸遜為都督時,都是授予佩劍,賦予他們“先斬後奏”的權力,對他們的決策不過多幹預。同時,孫權還善於掌握人的心理,懂得運用榮譽、金錢等手段籠絡將士。
孫權
魯肅到合肥去見孫權,孫權一聽魯肅來了,立即從馬上跳下來,站著等候魯肅到來,接著又和魯肅一起騎上馬,並肩而行,一邊悄悄對魯肅說:“我下馬等候你,足夠讓你感到榮耀吧!”雖然隻是朋友之間的一個小小的遊戲,但卻使全軍將士為之動容。
周泰拚死將孫權從魏兵的圍困中救出來,身上傷痕累累,回營後,孫權親自把盞,撫摸著他受傷的後背,淚流滿麵,說了一番很感激的話,數一處傷,賜一杯酒,最後還把青羅傘賜給他,以示榮耀。而在任命陸遜為都督時,孫權學著劉邦的樣子,築壇拜將,給予他統帥的一切榮耀。
陸遜大勝而歸,孫權又領文武官僚出武昌城迎接,以自己的傘遮蓋著他進城。總之,孫權的行為顯得入情入理,就像他說的:“說是君臣也不為過,但我們更是出生入死的骨肉兄弟。”使將士們深受鼓舞。
當然,孫權在軍閥割據的局麵下能夠穩坐江東,僅靠一些武將是完全不夠的,孫權的成功也得益於他的慧眼識魯肅。
魯肅是周瑜所薦,他投依孫權後,很得孫權敬重。一天散朝後,孫權留魯肅共飲,晚間兩人同榻而臥。聊至夜半,孫權問魯肅說:“當今漢室傾危,四方英雄紛紛揭竿而起;我承父兄打下來的基業,想做齊桓、周文之事,你能教我用什麼方法取得勝利嗎?”
魯肅想想說:“昔日漢高祖劉邦想尊事義帝而沒有結果,是因為有項羽為害。當今的曹操可比項羽,將軍怎麼能成為齊桓那樣的事呢?我想漢室已經不可複興,而曹操羽翼已豐,不可消除。將軍要想長久之計的話,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的爭鬥。現在正好乘曹操事多,首先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正是高祖之業。”
孫權聽後大喜,披衣起來謝魯肅。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榻上策”。
因魯肅獻“榻上策”引起孫權的重視,老臣張昭極力加以反對,認為魯肅“謙虛不足”、“年少粗疏”不可用。但孫權並不因為張昭的詆毀而疏遠魯肅,而是相反,更加敬重魯肅。
魯肅的“榻上策”提出於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那時,“北方多務”,曹袁兩大軍事集團正準備決戰,袁紹比曹操兵力強,曹操並未具有必勝的條件,而魯肅卻能斷定東吳的主要敵人是曹操,這是很有見地的。他主張乘曹操無力南顧之機,占領荊州地區,“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
荊州處於揚州上遊,如果將來讓曹操占領荊州,東吳前線將遭到嚴重威脅。如果全據長江,憑著這條不易逾越的天壑,則可保衛東吳的安全,然後伺機以圖天下。
魯肅的分析是實事求是、符合客觀形勢的,是當時東吳所能采取的最佳決策。此策後來成了東吳的國策,孫權能雄踞江東,三分鼎足,跟他始終能把這個策略貫穿在所有的重大活動中大有關係。曹操統一北方後,決意南征,南北矛盾開始激化,諸葛亮、魯肅已先後預見天下三分,因此如何處理曹、孫、劉三方的關係,已成為當時急需思考的重要議題。
由於曹操勢大,孫、劉要想與曹操抗衡,除了聯盟之外別無他策。諸葛亮與魯肅都不約而同提出孫、劉聯盟抗曹的主張。劉琮在荊州投降曹操後,江東上下震悚,張昭等謀士都主降,隻有魯肅堅決主戰,並向孫權陳述了“人人皆可降曹,獨將軍不可降”的理由,使孫權深為感歎,說:“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與我所見相同。子敬是上天賜予我的禮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