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詭詐高深:曹操的禦人術(2 / 3)

“焚書信”的氣度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取得戰爭勝利的一條規律,而做到“知己知彼”,就要先了解對方的情況,因此魏、蜀、吳三國千方百計在敵國安置奸細。

魏、蜀兩國都曾互使反間計,這些“反間計”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通過奸細來進行的。因此,彼此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公開的秘密。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因此發現和清除奸細,各國統帥都十分重視。不過,對於處理奸細問題,卻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如果掉以輕心,易造成失誤,冤枉好人,縱了壞人,這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增強了敵人的勢力。對於處理奸細,曹操是有獨特的處理方法的。

曹操大破袁紹之後,在敵營裏繳獲了大量的自己部屬與袁紹私通的一批書信,有人勸他對這些人嚴加處理,他不同意,說:“當時袁紹勢大,我自己尚且不能自保,何況他人。”

於是下命令把這一大批書信焚了。

曹操不把這些人嚴加鎮壓,有兩個好處:

1.以免造成失誤

曹操既已掌握了與敵人私通書信的名單,他對這些人已心中有數,懂得如何對待他們。這樣,曹操對他們就掌握了主動權。他現在不處理,以後可慢慢處理。這些人與敵人私通,其罪有輕有重,不能一概而論,如都加以鎮壓處理,將擴大株連,造成內部混亂。

2.不削弱自己力量

當時,天下未定,正在用人之際,曹操示以寬容,將使這些與敵人私通的人感恩戴德,使他們能有一個愧悔前非的機會,也就是現在說的“治病救人”。

如果把曹操和袁紹兩人處理奸細問題加以比較,更加讓人覺得曹操這種禦人術是站在一個很高的角度看人事問題的。一句話:人是最重要的。

就像許攸因截獲曹操催糧書信,知其糧已盡,建議分兵襲許昌,兩路夾擊。這是上策,若袁紹從之,可獲全勝。適逢審配來書,密告許攸在冀州時縱子侄貪汙,袁紹大怒,並主觀猜測,說許攸“與曹操有舊,想必是受了他的財賄,為他作奸細。”不明不白便把他驅逐。把主觀猜疑當作事實,給許攸扣上“奸細”的帽子。而袁紹既已經把許攸當“奸細”,就應該處理,而又不處理,反把他驅逐!實是逼良為娼,迫他往曹操處。

由於許攸為曹操策劃燒糧事,實際上直接促成袁紹大軍的覆滅!

袁紹如此輕率處理“大臣”和“奸細”,留下諸多隱患,與曹操的“焚書信”絕不可同日而語。

“割發代首”:儒法並用

“割發代首”在亞洲國家中可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

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出征張繡途中,見一路麥子已熟,沿途的老百姓因兵到來而逃避在外,不敢割麥。曹操差人遠近遍諭村人父老和各處守境官吏,說:“我軍奉天子明詔,出征討逆,為民除害。不得已而起兵,剛好碰上麥熟的時節,我已經命大小將校:凡過麥田,隻要有隨意踐踏的,都將斬首。我軍軍法甚嚴,老百姓請不要驚疑。”

大軍過處,秋毫無損,曹操乘馬前行,忽然,田中驚起一隻斑鳩,那馬一驚,竄入麥中,踏倒了一片麥子。曹操即掣佩劍欲自刎。

大家急忙救住,說軍隊不可無主。最後,郭嘉據《春秋》“法不加至尊”說法,曹操於是用劍割下自己的一綹頭發,擲於地上,對三軍說:“發膚受之父母,割發代割首。”

使人傳諭三軍,說:“丞相踏壞麥田,本當斬首號令,自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慎遵軍令。

對曹操的“割發代首”,後人多認為這是曹操的詐術,用以收買軍心民心。這沒有必要爭論,有這樣的統帥,才會有所向披靡的隊伍。曹操采取這樣權變的辦法是情有可原的。

在東漢末年,割據的群雄,大多胡作非為,無法無天,掠民以自肥,有誰因此而自責過,曹操能“割發代首”,說明曹操的軍紀嚴明,而且善於從我做起,這種行為放在今天來說也不顯得過時。有幾個老板、經理會認真遵守自己製定的條例、規章呢?

曹操懂得“民為邦本”、“無法必亂”的道理,因此他每次出征,大都嚴明軍紀,防止擾民。而四世三公出身的袁術卻不懂得這個道理,他軍紀不明,到處掠奪人民。派張勳率領征徐州的七路兵,一路劫掠而來。因此,郭嘉把袁術的七路大軍視如“七堆腐草”是有根據的,這“七堆腐草”不堪呂布、劉備一擊。

與曹操相比,袁術既不能“治將治兵”,又掠民奪財;曹操能治將治兵又愛民,他出征多勝是必然事。

曹操告訴我們:要想駕馭別人就要先駕馭自己。他的兒子曹彰領兵出擊烏桓時,曹操告誡他:“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你要切記!”事實上,不單對自己、對兒子,隻要是他製定的,都能夠身先士卒地執行。謀士郭嘉把曹操和袁紹做了比較後認為在十個方麵勝過袁紹,其中兩條是說:“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

這裏要說的是曹操以法治眾的同時,也加入了一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滲透使他增加了爭取人心方麵的思想基礎。比如,曹操在擊敗袁紹,奪取冀州後親往袁紹墓祭奠。曹操哭得異常哀傷。他同時向眾官講述了昔日為討伐董卓與袁紹一起起兵時的情景,說袁紹對他說的話就像昨天說過的一樣,“而今本初已喪,我不能不流涕也!”並給袁紹之妻賜金帛糧米。

同樣,在對待陳宮這樣與他意見不合的人時,也能做到極富人情味。為他在收攏人心上得分。

賞罰分明,不拘一格

曹操能搜羅人才並使之為己效命,是因他有兩個“法寶”:一是封爵,二是贈金。即所謂的“名”與“利”,古往今來,帝王們駕馭部下的法寶無非就是這兩樣東西。

所以,“封爵贈金”的禦術,並非曹操獨創,亭長出身的漢高祖劉邦,早在他與項羽爭天下時便懂得個中奧妙了。陳平愛金,他盡量滿足他;韓信想當齊王,就給他刻齊王印。因此這一文一武都樂意為他效命。

楚霸王項羽似乎就不懂得這一套,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而且有些吝嗇,舍不得給人封爵,刻好的封印玩沒了輪廓還沒有找到主子,下屬不願為他出力也就在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