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諸葛亮:善於識人更善於用人(1 / 3)

德才兼備的用人觀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時,他十分注意物色後起之秀,加以培養和大力提拔。他選拔人才不僅重視才幹,極重視德行。他在《前出師表》裏推薦費禕、董允時,特別強調他們為人“良實,誌慮忠純”,並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

所謂“賢”,指的是德行高尚,有匡世濟困之才的人。諸葛亮認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把“擇賢”作為其用人的首要標準,德才兼備作為其選拔人才的準則。經他培養和提拔的後繼者蔣琬、費禕、董允和薑維都是德才兼備之士,為時人所推崇,當時蜀人把他們四人並列,稱為“四相”,讚為“四英”。他們其實都是蜀國後期實際執政者,了解他們的為人及其對蜀國的貢獻,就能理解諸葛亮“德才兼備”用人特點的好與壞。

諸葛亮用蔣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而不用時人認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魏延是蜀漢一員猛將,其武藝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將”之下,劉備在世時對他很看重。

劉備奪取漢中後,需大將鎮守,眾論以為必用張飛,張飛認為非己莫屬。不料劉備卻破格選用魏延,把他從牙門將軍提升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當時一軍盡驚。可劉備卻不為所動。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時倚魏延為軍中一柱,由於他屢立戰功,提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進封鄭侯。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諸葛亮的當然後繼者。

可諸葛亮早就選定蔣琬為自己的後繼者了。他在給後主密信中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蔣琬。”

因為諸葛亮選拔後繼者是根據其德才而定的。魏延雖有才幹又勇猛過人,但在諸葛亮看來卻是個性格孤傲,不能團結人的人。他與楊儀是軍中的左右手,卻鬧得水火不相容,甚至與楊儀爭論時差點殺了楊儀。

不能團結人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國治理好的。諸葛亮隻用魏延的才能而沒有托之以重任,這也算是諸葛亮的用人風格使然吧!

諸葛亮把後事付給蔣琬。

蔣琬隨劉備入蜀後,任廣都長。劉備因事到廣都,誤以為他不理事。當時恰逢蔣琬喝得酩酊大醉,心裏很惱火,準備加罪把他殺掉。

諸葛亮對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信諸葛亮,不加他死罪,僅把他撤職了事。後來,由於諸葛亮的推薦和提拔,由尚書郎至參軍,後又升為長吏兼撫軍將軍。

諸葛亮率軍出征,每次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給,對支持諸葛亮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諸葛亮很讚賞他,認為是可以與自己共王業的人。

諸葛亮病逝,後主遵其所囑,任蔣琬為尚書令,主持國政。當時,蜀國新喪元帥,遠近危悚,可是蔣琬既無戚容,又無喜色,日理萬機,鎮靜如常,因此,深得眾望。

蔣琬為人度量寬宏,肯納忠言,秉公辦事,不計恩怨。

楊敏曾對人毀謗蔣琬,說他:“做事好像有氣,誠實不及諸葛亮。”有人將這話告訴蔣琬,主張整治楊敏,蔣琬不同意說:“我實在不如,沒有什麼可推的。”後來楊敏因事下獄,人們都擔心他會被處死,可是蔣琬秉公處理,楊敏得免重罪。

由於蔣琬為人忠心耿耿,大公無私,度量寬宏,深得眾望。在他執政期間,做到人和國安,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任。

同樣,保衛蜀國達二十九年之久的費禕、董允和薑維也對蜀國做出過重大的貢獻。

蔣琬、費禕相繼逝世後,由薑維負起保衛蜀國的重任,他繼承諸葛亮的遺誌,堅持北伐,不負眾望。可由於後主昏庸,對薑維派重兵守衛陰平等地的建議置之不理,使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蜀漢終於滅亡。

蜀國之亡不能咎於薑維,除了形勢所趨外,後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馬懿說:“假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何況薑維?”諸葛亮逝世後,蜀國軍國大政先後由蔣琬、費禕、薑維主管達二十九年,比之劉備、諸葛亮兩人治蜀時間還長。在蜀魏對峙中,蜀弱魏強,對手又都是傑出的人才,客觀上不存在蜀勝的趨勢。諸葛亮曾竭盡全力,勞而無功,單靠薑維等的主觀努力,顯然是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麵的。

儒法並用的禦人術

諸葛亮是荊州名士,是主張儒法兼用的人,因此其禦人術既有儒家的學究氣,也有法家的嚴厲作風。其禦人術既不像劉備那樣深奇莫測,也沒有曹操那樣詭計多端,而是明來明去,雖有時略施小計,卻不失丞相風度。

諸葛亮重用之人,以德為首,德才兼備,這與他個人風格有關。諸葛亮本人就是個德隆才高的大賢人,未出茅廬已預見天下三分,為劉備製訂正確的戰略決策;為圖中原,統一中國,他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具有如此崇高風格,是由於公而忘私,不謀私利;他病危時自表後主說:“臣家有桑田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

在諸葛亮的影響下,其僚屬大都清廉自持。如費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從不車騎。薑維是宅舍敝薄,資財無飾,側室無妾滕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

諸葛亮用人能從大處著眼,能從小處著手,既有正確的戰略決策,又有出人預料的“神機妙算”,他的才智使關、張、馬、趙、黃五虎大將如虎添翼,大顯神威。

益州安定之後,劉備使軍師諸葛亮擬治國條例,諸葛亮擬的刑法很重。法正對此有不同意見,他對諸葛亮說:“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寬厚的恩德。願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諸葛亮說:“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國的法律暴虐,萬民都怨恨,所以,高祖以寬仁得民心而得天下。今劉璋暗弱,德政不舉,法律鬆弛荒廢;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以位,位極則殘;順以恩,恩竭則慢。因此弊端由此而生。我們今天用威法治天下,法行則知恩;限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齊用,上下有節。為治道。”

法正拜服。法正所以拜服,是因諸葛亮說得有理。用法是寬是嚴,隻可因時因事而異,絕不能拘於一格。

暴政之後,要施寬仁,使民休養生息;繼“德政不舉”的亂國,必須嚴明法製,使人畏法而不敢胡為,才能由亂入治,諸葛亮治蜀雖主張嚴明法製,但在具體問題處理上則有猛有寬,或以猛濟寬,或以寬濟猛,而不是一律都用重典。凡違法的,不管是誰,諸葛亮一般都嚴加處理,如對親如手足的馬謖、高官如李嚴,根據其犯罪的情節,分別予以處分或罷官,因此後人對諸葛亮治蜀的評價是很高的。

諸葛亮以法治蜀,並不是說明人治已不存在。在整個封建社會裏,一般來說法治是表、人治是裏,決定性的是人治。

封建帝王,就是國家,就是法律,一切決定於帝王的意誌。即便是他製定的法律,如不合己意,一道聖旨便可推翻。如果誰要是觸犯龍顏,按法罪不該死,君要他死,他也不得不死。君主的權力超過了一切,確是可以為所欲為。即便是仁君如劉備也不例外,他冤殺彭羕就是證例。

彭羕原事劉璋,因被人毀謗,被罰為奴隸。劉備入益州,他建議的攻取益州策略,很得龐統讚賞,劉備認為他是奇才,提拔為治中從事;後因事疏忽,調為江陽太守。

彭羕的言語,不能說是要謀反,隻是批評劉備這個老兵昏亂,不會用人罷了。

彭羕給諸葛亮的信書,哀哀陳情,表白心跡,未知諸葛亮讀後有何感想,不過,即使他同情彭羕也無濟於事。因為彭羕觸犯了龍顏,劉備一怒下,以叛逆罪把他處死了!

彭羕之死,原因是人治,如按法治,何至於死?

仁君賢相治國,仍出冤案,如暴君奸相理政,冤案之多,可以想見。在人治的封建時代,不知有多少人蒙不白之冤,有多少人被冤枉致死!

處理問題不拘一格

諸葛亮因蠻王屢侵邊界,為安定後方以利北伐,決意南征。在與馬謖談論征蠻之策時,馬謖說:“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久不服化;雖今日定,明日又反叛,這事很棘手,丞相大軍一到,必定就平服,但班師之日,必要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諸葛亮感歎地說:“幼常深知我肺腑呀!”二人不謀而合。

諸葛亮決定南征的戰略是:心戰為上。本來南人叛亂,派一大將征討便可平定,但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非攻心不可,而攻城易,攻心難,這就需要諸葛亮親征。因此他不怕艱苦,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

對孟獲七擒七縱,最後這個倔強、頑固的蠻王終於心服口服,垂淚對諸葛亮說:“丞相天威,南人再也不反了!”諸葛亮於是歸還戰鬥中所奪的地和物資,令孟獲永為洞主。

從此,孟獲和其宗黨以及南人無限感激,一直到諸葛亮死去,果然沒有再反。

諸葛亮攻心以撫蠻,這確是安蠻上策。在我國曆史上,或因高壓政策,或因掠奪過甚,或因有人挑撥,各族間經常發生摩擦,當矛盾激化時往往訴諸戰爭。而封建統治者,隻靠武力進行鎮壓,為使叛亂的少數民族屈服,在戰爭取勝後隻能分兵駐守,設官統治,駐兵則要征收糧餉,收糧餉必加重人民負擔;設官則要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人民必怨,這就潛伏著新的矛盾,終會有激化的一天。因此民族間戰爭永無停息之期。

諸葛亮南征得勝後,不駐兵,不設一官,不占寸地,仍由南人自治。不僅孟獲心服,南人亦感恩戴德,正因心服,南人也不再造反。蜀國不再動一兵一卒而邊境安寧,民族和睦無間。

前後兩種民族政策相比,足見諸葛亮攻之效,禦術之高。

以信為本,上下心服

人無信不立。己能守信,人才信你;如無信義,人必不信於你。不僅人與人之間要如此,一國之主,一軍之主,更要如此。

君主不守信,國人將無法聽從;統帥不守信,三軍難於指揮。諸葛亮能以信為本,令出必行,因此可指揮如意,人人效力。鹵城之戰,正因此使諸葛亮轉危為安,並獲大勝。

建興九年春二月,諸葛亮複出師伐魏。魏將司馬懿屢敗後堅守不戰,諸葛亮駐軍鹵城無可奈何,一日,楊儀入帳告說:“以前丞相下令大兵百日一換,今已限足,漢中兵已出川口,前路公文已到,隻待會兵交換;現在有八萬軍,其中有四萬該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