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說:“既有令,便讓他們做好準備換班。”大家知道這個消息後,便收拾啟程。忽報孫禮引雍、涼人馬二十萬來助戰,去襲劍閣,司馬懿自行帶兵來攻鹵城了。蜀兵聽了無不驚駭。
楊儀告訴諸葛亮說:“魏兵來得太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迎敵,待新來兵到,然後再換。”
諸葛亮說:“不可。我用兵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難道可以不顧信義嗎?而且蜀兵應該去的,都已經準備了歸去的計劃,他們的父母妻子倚門而望,我今日便是有天大的劫難,決不留他。”即傳令教應去的兵士,當日便行。
眾軍聽到這個消息,皆大驚說:“丞相如此施恩於大家,我們願意暫時不回,各舍一命,大殺魏兵,報答丞相!”諸葛亮說:“你們該回家,怎麼可以再留在這裏?”
大家更是為諸葛亮的“義”舉所感動,都願出戰,不願回家。
諸葛亮感激地說:“你們既然要跟我出戰,可出城安營,待魏兵到,莫待他喘息,便急攻;此以逸待勞。”眾軍歡喜出城,列陣以待。
西涼兵遠道而來,人困馬乏,剛剛想下營歇息,被蜀兵一擁而進,蜀軍人人奮勇,將銳兵驍,殺得雍、涼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渠,蜀兵大勝。
既有令,必須換軍,這是用兵常規。但敵軍二十萬急擁而至,蜀兵八萬除去換防之兵一半隻剩下四萬,何以抵敵,而這時諸葛亮仍“以信為本”,堅持換軍,所以取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楊儀要求暫不換軍,是老實算計;諸葛亮堅持換軍,是另有玄機。因為他懂得,軍令如山倒的用兵之法:既到期換軍,且已傳令放行,而軍士思家,歸心似箭,如強行留住,必無心應戰,戰則必敗;不如催其回家,使其知我守信,感我恩德,卻必不肯即回,願意死戰。
諸葛亮研究軍士的心理學可謂到家!諸葛亮的禦人術,確是高人一籌。
請將不如激將
諸葛亮用黃忠就靠一“激”字,他認為這位老將若不激他,奉命出戰亦難成功。黃忠有勇有謀,年雖老卻不服老,處處逞強好勝。諸葛亮就抓住他這個特點,越激越奮勇向前,爭取打勝仗,以證明其寶刀不老。諸葛亮兩用黃忠,兩次智“激”,才使“老黃忠計奪天蕩山”、“以逸待勞勇斬夏侯淵”,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諸葛亮南征第一仗是用智激趙雲、魏延取得勝利的。
諸葛亮率大軍來到,“蠻王”孟獲派第一洞金環三結元帥、第二洞董荼那元帥、第三洞阿會喃元帥率兵迎敵。
諸葛亮知三洞兵到,喚諸將聽令,說:“今蠻兵三路而來,我欲令子龍、文長去;但他們不是川人,不識地理,未敢用之。”於是分別派遣王平、馬忠、張嶷、張翼等去迎敵,唯獨不派遣趙雲、魏延二人。
二人見諸葛亮不用他們,心裏不服氣。諸葛亮說:“不是我不用你二人,但恐你們涉險入深,為蠻人所俘,失其銳氣耳。”
趙雲說:“倘我等識地理,若何?”諸葛亮說:“你兩人隻宜小心,不得妄動。”
二人回去,趙雲請魏延到自己寨內商議說:“叫人為先鋒,卻說不識地理而不肯用。今用這些後生後輩,我們難道不害羞嗎?”
於是二人悄悄到敵寨附近生擒幾名南兵,用酒食待之,得三寨虛實後,在深夜偷襲金環三結元帥大寨,梟了其首級後,分兵取二寨,魏延殺到董荼那元帥寨後時,王平軍早到寨前,前後夾攻,南兵大敗,董荼那元帥奪路逃走了。趙雲殺到阿會喃元帥寨後時,馬忠已殺到寨前,兩下夾攻,南兵大敗,阿會喃亂中走脫了。於是,各自收軍,回見諸葛亮。
趙雲將金環三結首級獻功。大家說:“董荼那、阿會喃都棄馬奔嶺而去,因此趕他不上。”諸葛亮大笑說:“二人我已擒下了。”趙、魏二人並眾多將領都不信。等不多時,張嶷解董荼那到,張翼解阿會喃到。
眾都驚訝。諸葛亮說:“我觀呂凱圖本,已知他各人下的寨子,因此以激子龍、文長之銳氣,教深入重地,先破金環三結,隨即分兵左右寨後抄出,以王平、馬忠應之。非子龍、文長不可當此任。我料董荼那、阿會喃必從便徑往山路而走,因此遣張嶷、張翼以伏待之,令關索以兵接應,擒此二人。”
趙雲、魏延都是世之虎將,諸葛亮擬托以重任,即深入敵後以襲敵寨,初到南人之地,地理生疏,如盲目進軍,將會出事。因此諸葛亮先冷落他們,不派其出戰,卻明告欲用其二人,因其未知地理,未用。
這實際是要他二人弄清地理,然後才能深入敵後。這麼一激,自然激起了二人銳氣,主動設法了解敵情,摸清了地理,加以明派王平、馬忠配合,一舉而破三寨。
諸葛亮神機妙算,確是神鬼莫測。
孟達大敗,向成都告急。諸葛亮集眾將商議:在帳中選一將去破張郃。諸葛亮笑說:“除非去閣中取張飛,別人難當此任。”
黃忠忍不住,要求出戰。諸葛亮說他年老恐非張郃敵手。黃忠聽了,白發倒豎,說:“我雖老,兩臂尚開三石之弓,渾身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郃匹夫!”諸葛亮又激之說:“將軍年近七十,如何不老?”
黃忠憤然趨步下堂,取出架上大刀,掄動如飛;拉上硬弓,連拽折兩張。諸葛亮於是問他:“將軍要去,誰為副將?”黃忠心想諸葛亮說咱老的不行,我偏要老的,說:“老將嚴顏,可同我去。”
趙雲說令兩老去敵張郃是兒戲,葭萌關守將孟達、霍峻見黃忠他們到來,笑諸葛亮欠調度。
老黃忠見這情況,又激老將嚴顏說:“沒見大家夥的動靜麼?他們笑我二人年老,今可建奇功,以服眾心。”於是二老設下計謀:黃忠用正兵迎戰張郃,嚴顏用奇兵抄在背後夾攻,終於打敗張郃。接著又用驕兵之計奪了天蕩山。
這時,劉備要他去取定軍山,諸葛亮又激之,說守將夏侯淵精通韜略,善曉兵機,要去取關公來,方可敵之。
黃忠憤然答道:“廉頗年八十,尚食鬥米、肉十斤,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何況黃忠未及七十?”諸葛亮便派法正同他去。
在法正協助下,黃忠又建奇功。
黃忠與夏侯淵相對,黃忠占對山,夏侯淵出戰,任其百般辱罵,黃忠隻不出戰。待其倦怠,銳氣已怠,多下馬坐定,法正於是將紅旗招展,一時,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裂,勢不可擋。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獅吼,夏侯淵不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才。曆史上多少英雄豪傑,不正是靠一“激”字才做出驚天動地的奇跡嗎!不過,對於任何事情都無動於衷,毫無激情的人,“激”也難引起反應。因為外因總是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黃忠如服老,諸葛亮則無從激;因其不服老,諸葛亮用激才奏奇效。因此諸葛亮不是每將皆激,而是因人而激。諸葛亮的激將法,是其禦人妙術之一。
事必躬親之弊
司馬懿堅守不戰,諸葛亮叫人送巾幗帽婦人衣給他,想用羞辱之法而激他出戰。司馬懿看了,心裏大怒,但轉而一想,就笑著接受了。令重賞來使。
司馬懿問使者:“你們丞相的睡眠和飲食情況怎麼樣?一定很辛苦吧!”使者感歎地說:“我們丞相不分白天黑夜,凡是罰處在二十軍棍以上的案情都要親自預覽。所吃的食物,每天不過一點。”
司馬懿對手下的將領說:“諸葛亮事多,又吃不下東西,還能活多久?”使者回到蜀營,實話告訴諸葛亮,諸葛亮歎道:“他如此知我了!”主簿楊顒說:“我看丞相經常自己做些像校對這樣的小事,我以為不然。所謂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就像治家一樣,耕地是下人的事,縫補是奴婢的事,如果事事都要親自去做,將神疲形困,終無一成;因此,古人說,坐而論道,謂之三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丙吉憂牛喘息而不問橫道死人;陳平不知錢穀數,說:‘自有主者’。現在丞相事無巨細,都要親理,汗流終日,豈不勞乎?司馬懿所說,真是良心話。”
諸葛亮理政治軍,西瓜、芝麻,大事小事一把抓,忙得晚睡早起,累得汗流浹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可嘉的,使人為之垂淚;但他這種包辦代替的作風是不足取的。
主簿楊顒對他這種“親理細事”的做法提出異議,並以西漢丞相丙吉見牛喘而擔憂會影響年成的例子和陳平認為丞相主要管群臣,錢糧事應有各自主管者,來說明丞相應抓大事,其他具體事情應由各主管部門去做,這是完全正確的。
對此,諸葛亮雖然說:“吾非不知……”其實,他還是不知這種作風的弊害。正如他所說,他之所以這樣,主要是對別人不夠放心,老是擔心別人不能把事情辦好:“唯恐他人不似我心。”
作為一國的執政者,他的主要職責應是:決定政策,選拔人才。諸葛亮的後繼者費禕就比較明智,他懂得抓大事,因此即使政務、軍務繁忙,他也能抽出時間與人談笑、下棋,能把工作做得不錯。
孫權對大事,當做出決策,確定人選後,便放手讓他人去幹,能把事情搞得很好。可是,諸葛亮對即使是“罰二十以上”的細事都不放心,都要“親覽”,忙得焦頭爛額,不可開交,卻並沒有把事情全做好。
這種包辦代替作風有很多弊端,不但該幹的事情幹不好,而且不能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因為他“唯恐他人不似我心”,不肯放手讓人去做事,即便是有奇才也很難充分發揮其作用。
諸葛亮第一次興師北伐,魏主曹睿遣駙馬夏侯禕調關中諸路軍馬,前來迎敵。魏延上帳獻策說:“夏侯神禕是個膏粱子弟,懦弱無謀。我魏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穀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禕若聽到我軍忽然而到,必然棄城而去。我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穀而進,如此行,則鹹陽以西,一舉可定。”
此本是韓信“暗度陳倉”的新用,如敵方主將是司馬懿,可能未必得手,而敵方主將是夏侯禕,這家夥怯而無謀,這個計策是定可瞞過他的。依後人的研究,這是千古奇計。
而一生未曾冒險又不盡信人的諸葛亮卻以“非萬全策”而否定了,魏延因此以“己才用不盡”而歎恨終身,鬱鬱不得施展才華。同時,諸葛亮的“不放心人”也不利於人才的成長。
由於諸葛亮總是擔心別人辦不好事情,事事都要親管,其下屬隻能跟著他的羽毛扇擺動得團團轉。既然大小事諸葛亮都要抓,其下屬就用不著去動腦筋,沒有機會去獨當一麵以鍛煉自己,這就不利於人才的成長。因此,才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