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劉備:“攻心為上”的禦人術(3 / 3)

善於舉賢任能

劉備是個善於團結人的明主,因此荊州豪傑多團結在他的周圍,以此為骨幹力量。取巴蜀,據有成都後又能團結益州、東州人士,把荊州和益州、東州三股勢力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隴不敢望蜀,孫權把蜀國視為盟友以抗拒曹操。

劉備未入蜀前,劉璋統治下的西川,人心渙散,矛盾重重。

先是劉焉治蜀時,南陽、三輔人陸續西移,其中青壯年多參加川軍,稱為東州兵。東州兵恃勢欺淩益州人,益州人深恨。益州人趙穎素得人心,他暗中與益州豪紳密謀,舉兵叛亂。東州兵因害怕益州派獲勝被報複,於是同心協力助劉璋,與叛軍作殊死戰,終於鎮壓叛亂。但益州人並未心服,與東州人有如水火,結下了仇。

東州諸將則恃功驕恣,不聽調遣。劉璋性情寬柔、無威無略,對此也無可奈何。

劉璋與張魯有仇,張魯想興兵報仇,以西蜀的兵力本可一戰,但由於人心不齊,劉璋隻得聽從張鬆之計,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

劉備入川後,先是結民心,機會一到,立即奪取西蜀。他領益州牧後,對荊州和益州、東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曾與己為敵的,或有宿怨的,也都量才錄用。

黃權是益州人,曾忠於劉璋,是堅決反對請劉備入蜀的,劉璋要往涪城會劉備,黃權銜衣而諫,劉璋大怒,扯衣而起,黃權不放,頓時磕落了兩個門牙。可劉備不因此而怪他,反嘉其忠,任為右將軍。

劉巴是荊襄人士,在荊州時不願為劉備所用,北投曹操,後又歸劉璋,劉備不咎既往,任命他為左將軍。

費禕、吳懿、費觀等劉璋的姻親都得到提拔和重用。由於劉備能團結三州人士,盡其器用,因此他們都忠於劉備,有不少人後來成為蜀國的股肱大臣,除了來自荊襄的諸葛亮、蔣琬,以及關、張、趙、黃、馬等五虎上將外,還有李嚴、費禕等。劉備臨危時,任命李嚴為顧命大臣,費禕則是繼蔣琬之後的蜀國丞相。

這些人對開拓蜀國和保衛蜀國起了重大的作用。

老辣的識人術

劉備臨危,諸葛亮等入宮探病。劉備四處看看,隻見馬良弟馬謖在一旁,劉備令他暫且退出。

馬謖退出後,劉備問諸葛亮說:“丞相看馬謖才如何?”諸葛亮說:“這人亦當世英才。”

劉備說:“不然。我看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劉備在垂危之際叮囑此事,可見非等閑視之。

馬謖也是荊州派,與諸葛亮等一起隨劉備入蜀。謖才氣過人,好談兵,諸葛亮深加讚賞,視如自己的兒子,他也視諸葛亮為父親。劉備擔心諸葛亮將重用馬謖,因此鄭重告之。

劉備認為馬謖“不可大用”,說他“言過其實”。諸葛亮當時肯定沒有真正的理解。在諸葛亮看來,馬謖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因此他談兵時未免誇誇其談,不大切合實際。

劉備是個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知道戰爭是千變萬化的,要從實際出發,做到隨機應變;如拘守兵書的片言隻語,輕於用兵,沒有不栽跟鬥的。趙括因紙上談兵招致失敗的教訓,劉備是不會忘記的,因此劉備對馬謖的看法不是沒有根據的。

當然,諸葛亮重視馬謖也不是盲目的,馬謖曾給他出過一些好計謀。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向他獻了“攻心為上”的計策,“七擒孟獲”才使南地安寧諸葛亮能放心北伐。

馬謖失守街亭之後,諸葛亮才猛然醒悟,這隻能說是諸葛亮沒有劉備的眼光老辣而用人不當造成的惡果之一。同樣,誅殺魏延也是一大錯失。連司馬懿也為自己僥幸。

劉備在當陽長阪坡大敗,隻剩下隨從百餘騎,奔走到天亮,未見敵人,方才得歇息一下馬。正淒惶間,忽見糜芳麵帶數箭,踉蹌而來,大聲說:“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

劉備叱責他道:“子龍是我的老朋友,怎麼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張飛說:“肯定是他今見我們勢窮力竭,或者反投曹操圖富貴也說不定!”劉備說:“子龍跟我於患難之時,心如鐵石,不是什麼富貴所能動搖的?”糜芳說:“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說:“待我親自尋他去!如若讓我碰見,一槍刺死他!”

劉備怒說:“不要東懷西疑的,難道不見你二兄誅殺文醜的事嗎?子龍這次去,必有重要原因。我相信子龍一定不會棄我而去的。”

子龍投曹操事,糜芳說是親眼看見,張飛說是因“我等勢窮力竭”都有據有理,而劉備卻堅信子龍決不叛己。這一事實證明,劉備有知人之明。

子龍果然不是去投曹操,而是去找主母、幼主去了。

劉備知人,也能把握他們與自己感情的深度,這是作為一個領導人的高超之處。劉備曾準確地指出過關張二人的優缺點,他認為關羽能體恤士兵,但在眾將麵前傲氣太足;張飛雖然能尊敬有才能的將領,但酒後經常鞭撻士兵,而且還讓這些士兵留在自己身邊,這是取禍之道。果然,關、張二人的死都因性格而成。趙雲與劉備的第一次見麵是在老朋友公孫瓚處,初次見麵就有不舍之意,因此,正因為劉備的這種才能,當眾人都以為趙雲已經投降曹操時,隻有劉備相信:“子龍決不負我。”

每個領導者都有自己的能力界限,能認清自己顯然比妄自尊大明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