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劉備:“攻心為上”的禦人術(2 / 3)

劉備就是這樣善於從看不見的地方引起人的內心反應,以達到治人的目的。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劉備聯絡黃巾軍的殘部劉辟等人從汝南進攻許都,被曹操分兵擊敗。這時,關羽、張飛、趙雲等將都不在身邊,劉備與劉辟領一千多人逃跑,不想被曹將張與高覽前後攔截。走投無路之時,劉備仰天長歎:“天要我死,不如就死!”說著拔劍要自刎,劉辟慌忙救住,表示他將死戰相助。劉辟上前與高覽交鋒被高覽一刀砍死,劉備正要自己出戰,幸虧趙雲趕來,這才救了劉備。

有劉辟在的時候,劉備要自殺,而劉辟死後,劉備反倒要自己出戰?難道兩個人的力量不是更大一些嗎?

當然,劉備要自殺是假的。他想讓劉辟出戰,而劉辟又不是自己的部下,號令不動,他就隻有用自殺的辦法來號令劉辟。劉辟作為一員武將,若讓劉備死在自己麵前麵子上太過意不去,於是表示拚死相救。

劉備終於沒有說出一句讓劉辟出戰的言語,他的行為卻比任何語言都來得更有鼓動性。

三讓徐州與托孤話

曹操為報父仇攻徐州,徐州牧陶謙勢弱難敵,便通過孔融請得劉備率兵來救,曹操因張邈、呂布襲兗州,於是同意劉備的和解回師救兗州。陶謙和徐州百姓深感劉備相救之恩。陶謙以年邁無力保徐州,要讓位給劉備,劉備堅辭說:“孔文舉令劉備來救徐州,為一‘義’字。今若無端而據,天下人將以為劉備是無義之人。”

陶謙再三謙讓,劉備總是不受。不久,陶謙病危,又讓徐州,劉備又堅決推辭。陶謙死後,眾軍舉哀完畢,即捧印交送給劉備,劉備再辭。

第二天,徐州百姓結隊擁到府前哭拜,說:“劉使君若不領徐州,我們都將不能安生!”最後,經關、張再三相勸,劉備才答應暫領州事。

劉備如此再三堅辭,最後還是“權領”。

劉備救徐州本是為義舉,如果陶謙一讓便接受,豈非為圖徐州而來?徐州士紳、百姓如不明真相,將誤會他是乘人之危而奪之,這樣,人將不服。人心不服,即使得了徐州也難守得住。

劉備是不甘心於人下的人,他投曹操,算計圖之;奔袁紹,是權宜之計;依劉表,暗結民心以聚眾;入川支援劉璋,取而代之。

劉備為人如此,難道送到口的肥肉(徐州)不吃?且劉備當時隻有平原彈丸之地,難以容身,現在有了偌大的徐州,豈有不要之理?而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堅辭徐州,並以“義”標榜,其真實意圖是結徐州人心,當徐州百姓擁擠到府前哭拜、哀求,表示對他衷心擁護時,劉備終於“權領”了。

所謂“權領”隻不過是掩飾前之堅辭,是“實領”。所謂:“辭之愈力受之愈穩”,人們自己反倒不知罷了。

同樣,劉備有好多讓人捉摸不透的舉動,讓臣下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自動落入圈套。即使是對諸葛亮這樣給他帶來“水”的重臣。

劉備病危時,諸葛亮等泣拜於地下說:“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效陛下知遇之恩。”

劉備令內侍扶起諸葛亮,一手掩淚,一手扶諸葛亮手,說:“朕今天要死了,有心裏話要對你說!”諸葛亮誠惶誠恐,說“有何聖諭?”

劉備泣說:“君才勝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嗣子可輔則輔,如其不才,你可自為成都主。”諸葛亮聽完,汗流遍體,手足無措,泣拜,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進節!”說完,叩頭到血流。

後人對劉備的話頗有異議,並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曆史學家孫盛指出:如果認為所托的是忠賢人,則不必說這種話,如認為所托非人,這種話就會給他作為篡位的借口。這種詭偽的語言,托孤是不宜說的。

也有人認為,所謂“禪讓”一事,在我國原始社會裏有,如堯禪位於舜的傳說。但進入階級社會後,曆史上是沒有哪一個君主是會心甘情願讓位於他人的。

三國時代,出現的獻帝禪位於曹丕,曹芳禪位於司馬炎,隻不過是曹丕、司馬炎借禪位之名以欺天下,其實是血腥腥的、赤裸裸的篡位!

劉備為了使劉禪能順利繼位,早就費盡心機做了安排。

劉封是他的養子,英勇善戰,其才幹勝劉禪百倍,且觀劉封一生,是忠於蜀漢的。知子莫若父,劉備是深知阿鬥這個庸才笨蛋遠非劉封的對手,他擔心劉禪繼位後劉封不服而為亂,便先把他殺了,免了後顧之憂。

在他臨死前,對輔政大臣的任命也是煞費苦心的。他的托孤大臣不隻是諸葛亮,還有李嚴。

李嚴是原劉璋部隊的一個頭頭,時任尚書令,地位僅次於丞相諸葛亮,在蜀漢中自成一係,具有一定勢力,任用他為輔政大臣,可以牽製諸葛亮。

劉備既不願把劉家天下讓給別人,對諸葛亮也不盡信任,但他為什麼說君自取的話呢?劉備認為諸葛亮才智十倍於曹丕,輔佐劉禪是勝任的,他最擔心的是“君自取之”。他知道阿鬥是個庸才,今後大權必落在諸葛亮手裏,諸葛亮要取而代之易如反掌,如果諸葛亮真的這樣做,他不說“君自取之”,諸葛亮也一樣能取。

所以,他先聲奪人,以“君自取之”對諸葛亮提出警告。這使諸葛亮聽了嚇得“汗流遍體,手足無措。”逼得他在眾目睽睽下,發誓效忠劉禪。

劉備的禦人術真是奇正相輔,難以捉摸,不愧為世之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