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司馬昭:巧使二士相爭功(1 / 2)

學會“以人治人”是當政者的一門硬功夫。這門功夫包含和涉及的內容雖廣,但也無外乎是看清時局和部下的心理,以及“以權治權”的手段,兩個一樣大的官,同去爭一個功——這就是兩權相爭第三方獲勝的道理。晏嬰用“以人製人”的手段替齊景公除去三勇士的故事,就是好例證。同樣,曆史上的司馬昭也導演了一出精彩的“二士爭功”的故事。

司馬昭看到魏國氣候已成,決心滅亡蜀漢。雖然許多大臣反對這樣做,伐蜀將領也成了難產的人選,但是,司馬昭已經看透了背後的一切。

司馬昭最後選中了鄧艾、鍾會作為攻蜀的兩員大將。

鄧艾當時是征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爵鄧侯。鄧艾長時間在前線與蜀漢大將薑維作戰,起初他也認為蜀漢暫時沒有亡國的跡象,不同意立即發大軍攻滅蜀漢,是司馬昭派人去說服了他,他才接受命令。

鍾會當時官至中郎將,作司馬昭的記室,時人稱他是當代“子房”(張良)。滿朝文武中,鍾會是唯一積極主張發兵滅蜀漢的。司馬昭正是看中了鍾會的才幹和主張滅蜀的積極性,點派他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軍事,率十萬大軍取漢中。

下屬邵悌求見司馬昭說:“現派遣鍾會統帥十萬大軍征伐蜀國不妥,我認為鍾會可單身出征,不要委以重任,否則會有不測之變,不如派別人去。”司馬昭明知鍾會有才幹,但心術不正,平滅蜀國後可能造反,但他還是任用了鍾會。

他對邵悌分析道:“蜀國為患天下,使民不得安生,我今伐蜀易如反掌,現在許多人都反對伐蜀,隻有鍾會對滅蜀抱有信心。他又有才智,所以用他滅蜀必然取勝。先用鍾會的才智和滅蜀的信心滅掉蜀國,如果鍾會滅蜀後擁兵造反,是自取滅亡。因為蜀國軍民將士心膽已破,不可能跟隨鍾會造反,即使隨鍾會造反,也不能有什麼作為;而鍾會帶去的兵將又都是中原人,誰肯背著叛逆的罪名拋棄故園親人留在蜀地擁戴鍾會呢?所以,如果鍾會造反,那隻是自取滅族之禍,絕不會成事的。”

司馬昭派出的第三路軍統帥是諸葛緒。諸葛緒當時為雍州刺史,這次戰爭所負使命是截斷薑維退路,薑維當時帶蜀國大軍在遝中(今甘肅舟曲以西,峨山以南)。

事情的發展正如司馬昭所料:伐蜀之軍雖小有挫折,但總體上來說是節節勝利,最後鄧艾渡陰平(從今甘肅文縣穿越峨山至四川境內的艱險捷徑),一戰成功,先攻下了成都,蜀國君臣投降,蜀漢滅亡。

在對蜀作戰過程中,鍾會心懷異誌,為獨專兵權,先打秘密報告,說諸葛緒臨戰畏縮不進,被司馬昭下令押回,這一路軍的兵權落到了鍾會手中。接著鍾會又著手收拾鄧艾。

鄧艾先攻戰成都,受降蜀漢君臣,被升為太尉。自以為立下大功,張狂起來,主張馬上趁勝順長江而下去滅東吳,並提出具體方案。司馬昭要監軍衛瓘告誡鄧艾:要等到朝廷命令才能行事,不可擅自行動。鄧艾卻忘乎所以,公開揚言:現正是千載難逢的滅吳時機,要事事請示朝廷,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了。他還表示要遵從《春秋》之義,為國家的根本利益,見機行事,“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準備進攻東吳大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