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和鄧艾較量,兩人都得《孫子兵法》之妙:“近而示之遠”,或“遠而示之近”,或“強而避之”,或“親而離之”,以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二人鬥才比智,又確是各有巧妙。
薑維三伐中原,大敗王經,進軍狄道城,鄧艾來援,虛設旗鼓嚇退薑維。薑維於是退兵屯於鍾提,鄧艾與陳泰屯兵於雍、涼等處。陳泰設席與鄧艾作賀說:“薑維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
鄧艾笑說:“我料定蜀兵必出有五:蜀兵雖退,終有乘勝之勢,我兵終有弱敗之實,此其必出一。蜀兵都是諸葛亮教練出來的,精銳之兵,容易調配,我方將領經常更換,又訓練不熟,這是他必出的第二個理由。再者,蜀人又以船行,我軍都在旱地,勞逸不同,其必出三。狄道、隴西、南安、祁山四處都是守戰之地;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我兵必須分頭把守;蜀兵合為一處而來,以一分當我四分,這是他必然出擊的第四個理由。若帶兵自南安、隴西而出,則可取羌人之穀為食;若出祁山,則有麥可食,這就是他必出來的五個理由。”於是在各處隘口,都設有營寨,以防不測。
果不出鄧艾所料。薑維同樣認為魏軍有“五不利”、蜀軍有“五利”,攻魏有“五可勝”,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因都從彼此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之。
薑維引兵殺奔祁山,見魏兵已立下九個寨棚,勢如長蛇,首尾相顧,知魏人早有準備,料鄧艾必在此。於是派將在此虛張聲勢,暗自提大軍去取南安。
鄧艾見蜀兵連日不來挑戰,艾憑高視看,一連五天,看到的哨兵都是那幾個人,那幾匹馬,心中有數,入帳與陳泰說:“薑維不在這裏,必取董亭襲南安去了。出寨哨馬隻是這幾匹,更換衣甲,往來哨探,馬都困乏了,因此,我想對方軍中主將必無能人。”
於是派陳泰攻破敵寨後,再攔擊蜀軍,自己則引軍先赴南安埋伏。結果,在鄧艾、陳泰前後夾擊下,薑維大敗,逃回漢中。
這次戰役,鄧艾料薑維有“五必出”的理由,薑維亦料攻魏有“五可勝”,彼此不謀而合,而鄧艾料薑維出則出,薑維料攻魏勝卻不勝,這是因薑維之料為鄧艾所先料,鄧艾早有防禦,因而薑維陷入了“自以為聰明”的套子裏,所以不能充分利用其“五可勝”的條件。
薑維見敵已有準備,於是避強擊弱,采取“遠而示之近”的做法,在祁山虛張聲勢而實取南安。深諳兵法的鄧艾,已看出其虛實之計,於是就其計,破了薑維計。
薑維六伐中原時,與鄧艾在祁山鬥陣,鄧艾另生一計:自己悄悄引軍襲祁山之後,卻令人下戰書,約薑維來日鬥陣法。
這時,鄧艾因不懂“八陣”之法,剛鬥陣大敗,又約鬥陣,因此,薑維已知其有詐,回書去後,對諸將說:“我受武侯所傳密書,此陣變法共三百六十五樣,按周天之數,今約我鬥陣法,是‘班門弄斧’!這中間必有詐謀,你們知道嗎?”
廖化說:“這必定是騙我們鬥陣法,卻暗有一軍襲我後。”薑維笑說:“正是。”即令張翼、廖化引一軍去後埋伏。
鄧艾聲東擊西,結果反中埋伏,被張翼、廖化夾擊,魏兵大敗。鄧艾舍命突出,身中四箭。司馬望鬥陣大敗逃回,二人商議退兵之策。司馬望說:“近日蜀主劉禪,寵幸中貴黃皓,以酒色為樂,可用反間計召回薑維,此危可解。”
鄧艾派人帶金玉珠寶,運到成都巴結黃皓,黃皓於是滿城布散流言,說薑維怨恨天子,不久投魏,於是成都人人所說都同。黃皓奏知後主,後主昏聵,即星夜宣薑維回朝。
鄧艾戰不勝薑維,卻用“親而離之”的辦法退了薑維。薑維隻有仰天長歎。
由此可見,勝者的共同之點是:既準確地估計形勢,又有應變之才,且智在敵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