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政府壟斷了土地的供應,土地價格的上漲才是房價上漲的深層次原因,在沒有解決相關問題之前,僅用簡單的行政措施就想抑製房價的上漲,結果可想而知。
行政化的手段不但沒有遏製高燒的樓市,反而扭曲了市場的供求信號,政府越是限製購買,購房者愈加預期房價還將上漲,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驅使下,限購雖然阻止了一批購房者,卻成為房價堅挺的依據之一。
實際上,除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外,眾多二三線城市的房價已經顯現出疲態,在限購等政策取消之後,各地樓市的價格並沒有呈現報複性反彈即是明證。在行政化手段退出市場後,市場的主導作用正在重新歸位。
沒有建立在土地、財政以及金融領域的深層次手段配合,限購等行政手段無法為樓市帶來“長治久安”,其實商品房也是一種商品,在政府做好基本保障建設的前提下,其本質就是一個市場化的場所,供求應該由市場決定。
房企去庫存
多年以後回首2014年,開發商應該不無惆悵,上一年還風光無限的樓市,在這一年政策暖風頻吹的前提下,去庫存竟然成了眾多房企的心頭病。
11月底,央行祭出了降息這一猛藥,對於正處在年底收官的房企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目前眾多房企庫存積壓、負債高企,急需通過降低庫存緩解緊張的現金流。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報告顯示,1-11月份,商品房銷售麵積10171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2%,降幅比1-10月份擴大0.4個百分點。
銷售疲軟的背後是房企積壓嚴重的庫存。11月末,商品房待售麵積59795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55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麵積增加1046萬平方米。而2013年11月末,商品房待售麵積為46806萬平方米,這意味著前11個月同比增加的待售麵積達到了1.3億平方米,僅增加值就占前11個月銷售麵積的12.78%%,房企的壓力可想而知。
銷售不暢的直接結果就是業績下滑,這在上市房企中顯而易見。根據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申萬分類的144家房企共實現歸屬母公司淨利潤458.9億元,同比下降7.98%,而2013年前三季度,房企淨利潤實現了超過33%以上的增速。近13年來,2014年三季報房企利潤首次出現負增長,開發商躺著都能賺錢的好日子真的是一去不複返了。
據統計,142家上市房企的存貨金額合計為2.31萬億元,與2013年同期的1.9萬億元相比增長超過4000億元,漲幅超過20%,明顯快於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增長速度。環比2014上半年,房企的存貨又增長了1000億元以上。
除了高企的庫存,另一個讓上市房企頭疼的則是不斷攀升的負債。根據申銀萬國的統計分析,2014年三季度末,加權計算,A股百強房企扣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為52.7%,淨負債率大幅上升至103.5%,比2013年同期大幅上升24.6個百分點;而且,上述兩項均為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將於2015年3月正式實施的消息也在2014年的12月底正式公布,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庫存成了開發商2014年下半年最關注的事兒,成交量成為房企最關心的指標。
從已經實施的樓市調控政策來看,去行政化無疑是間接出手“救市”,幫助上市房企去庫存,年底樓市成交量的“翹尾”行情將助推房企業績回暖,但指望房價由此進入新一輪漲勢並不現實,樓市回歸常態勢在必然。
沒有人能知道房地產的拐點何時到來,但業內人士已經開始意識到,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城市化的常態發展,房地產的“黃金時代”持續不了多久了,即便嘴上沒說,在業績遇冷之前,一線房企已經提前做準備了。萬科、恒大紛紛跨界,萬達王健林也提出了2020年萬達商業地產的收入比重將降到50%以下並全麵進軍文化產業的口號。
2014年這一年,土地市場仍然火爆,各地地王仍然被頻繁刷新,互聯網思維也閃現在在房企大佬的眼中。也許未來的某一年再回頭,交給市場的房地產行業在這一年表現的並不完美,一些處於困惑期的房企在這一年分外煎熬。但揮去悲觀、放眼未來,即使黃金期不在,一切都能重回正軌的常態發展不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