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去行政化元年
公司與產業
作者:楊現華
枷鎖解除了,好日子卻回不來了。
2014年的房地產市場依舊熱鬧非凡,萬科與綠地榜首之爭在這一年愈演愈烈,而A股上市無望的萬達已經在年底掛牌港交所,王健林已經躋身亞洲富豪榜前三,有著房地產藝術家之稱的宋衛平悔婚融創,戲劇般地又將綠城重新納入麾下,然後又突然把部分股份轉賣給了國企中交建????但在這熱鬧的背後,房地產的風光已經漸行漸遠。
在經曆了2013年的瘋狂上漲之後,房地產行業在2014年終於安靜下來,雖然各方麵的限製陸續解除,可當初樓市熱火朝天的歡騰勁兒再也找不到了。當初“數錢數到手抽筋”的開發商們,如今紛紛謀求多元化了。
2014年對於開發商來說,在政策上是寬鬆的,在被行政的枷鎖束縛多年之後,如今的樓市與行政化漸行漸遠,房企融資的渠道也再度放開,一切都開始回歸到正常的狀態。在去行政化日益明朗、市場終歸於市場之後,開發商們能看到更美好的曙光嗎?
從崩盤到解除限購
2014年年初,杭州樓市崩盤的消息像是掀動密西西比河的一隻蝴蝶,迅速在樓市和資本市場引發震動。以招保萬金為首的地產龍頭股價放量大跌,資金瘋狂逃離,資本市場一片風聲鶴唳。
如同第一張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在杭州等地樓市宣布降價之後,全國樓市一瞬間都被渲染上了恐慌的氣氛,加之此前李嘉誠大規模拋售內地房地產項目,樓市即將崩盤的言論再次甚囂塵上。然而,在無數次“狼來了”的危言之後,房價卻都每次再攀新高,這一次會是真的嗎?
雖然,事後證明杭州樓市崩盤的言論言過其實,但經此虛驚之後,杭州的房價卻是實實在在地難以反彈了。巨大的庫存壓力讓房企失去了提價的理由,在需求難以滿足之時,取消限購在各地蠢蠢欲動。
最先動手的不是漩渦中的杭州,而是呼和浩特。6月26日,呼和浩特放開限購,成為全國首個正式發文確定放開限購的城市。在此之前,多地雖然都或多或少地微調限購政策,但正式鬆綁並未出現。
在呼和浩特打響第一槍之後,濟南、杭州、溫州????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裏,全國已有40個城市放鬆或取消限購,在珠海住建局發文取消樓市限購之後,原來46個限購城市中,僅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三亞5個城市仍在堅持限購。也就是說,除了一線城市仍在堅持限購之外,二、三線城市已經全麵“救市”。
在取消限購這一行政限令之時,其他行政化的藩籬也陸續拆除。取消限購放寬了需求,但購房者麵對高房價仍力不從心,於是,各地方版的公積金新政及調低首付比例等措施陸續問世,在地方調整到位之後,中央的政策再次加碼。
10月中旬,住建部等三部門聯手調整了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其中包括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部分地區提高首套房貸款額度、降低公積金貸款中間費用等。
在公積金新政出爐之前的半個月,央行也剛剛公布了“認貸不認房”的930新政,一連串的政策組合拳終於激活了樓市,進入四季度,房地產終於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回暖跡象。而11月底央行的“意外”降息短期內又能極大提升市場信心,2014年的冬天,房地產市場提前感受到了春意。
在行政化色彩淡去的同時,市場化的手段開始走向舞台中央。從2010年起,上市房企在A股融資的閘門被正式關閉,一關就是近4年,140餘家房企連續4年在A股沒有拿到一分錢。
雖然再融資再次開啟是在2013年的8月份,但真正集中獲批卻是在2014年。A股恢複了房企的融資功能,對於負債高企的上市房企不啻為一大利好。在11月底央行降息之後,國土部將不再審核房地產公司再融資的消息開始在坊間流傳。
取消限購、放鬆貸款、限價消失????疊加在房企身上的“限”字如同剝絲抽繭一般一一去掉。
事實上,最近幾年,這些“限”字令連同“國X條”、“新X條”,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調節樓市最有力的武器。雖然政府企圖以行政化的手段遏製高燒不斷的樓市,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每一次調控都成為房價再次飆升的起點,政府的行政命令不但沒有給樓市降溫,反而成了房價的“助推器”。
這就是說,行政手段雖然可以暫時性遏製房價的上漲,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樓市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