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國企混改,任重而道遠。

優先股試點:“再現江湖”

3月21日,證監會正式發布優先股試點辦法。而這幾乎是與混合所有製改革齊頭並進,堪稱“組合拳”。

中國優先股製度最早的雛形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股份形式兼具股票和債券的特征,投資者既可以獲得固定的投資回報,又可以參與公司盈利的分紅。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出台了《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對優先股的基本權益進行了全麵規範。優先股製度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了發展,例如1990年,深發展發行優先股1148萬股,占總發行股票量約24%。然而,由於1993年《公司法》中沒有明確規定優先股製度,使得優先股的發展陷入沉寂。

直到2005年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優先股概念才再次被提起。根據該辦法第15條規定,經於被投資企業簽訂投資協議,創業投資企業可以以股權和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等準股權方式對未上市企業進行投資。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優先股成為美國各個公司籌措資金,政府挽救企業的主要方式。當時,美國政府宣布了一個救援計劃,該救援計劃包括花費2500億美元購入包括美國花旗集團、摩根等9家大型銀行的優先股。此消息公布後,美國股市出現了將近70年內最大幅度的上揚。優先股由此進入各國高層的視線之中。

優先股的推出對市場而言其積極作用明顯。特別是金融行業和一些麵臨兼並重組、結構調整的行業來說作用尤為突出。對於券商而言,優先股承銷可能對其業績帶來額外的提振。對於銀行而言,優先股的推出則可以填充債券和普通股票之間的空白。隨著金融改革以及監管要求趨嚴,銀行將麵臨“貧血”的尷尬,在資本市場融資渠道不暢通、舉債成本過高的情況下,優先股的發行無疑為銀行企業開辟出新的融資渠道,其意義重大。

同時,優先股的推出還可改善股市分紅偏少的現狀,在滿足低風險客戶投資需求方麵的同時,緩解市場擴容壓力。此外,優先股還可以看作政府工作報告裏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

兩融業務:“大放異彩”

2014年,融資融券業務在資本市場中大放異彩。

直到2014年4月,融資融券餘額才堪堪突破4000億元大關。5月份,融資融券餘額又出現了短暫下滑。6月中旬,兩融餘額再次增至4000億元。但在之後的半年時間,融資融券開始表現出爆炸式的發展。

數據統計顯示,10月份開始,兩融餘額單個交易日平均增長超50億元。11月26日,兩融餘額突破8000億元;12月12日,兩融餘額突破9000億元;一周之後,兩融業務突破萬億大關。僅僅半年時間,接近兩倍的增幅,其增長之快已開創曆史之先河。

伴隨兩融業務的發展,證券市場上也是一片生機勃勃。指數節節攀升的同時,存量資金和增量資金迅速增加。同樣是在6月以前,滬深兩市每日成交金額不過2000億元。進入8月份,兩市每日成交金額已然翻番。11月以後,滬深兩市日成交金額始終在6000億元以上。12月9日,滬深兩市成交金額達到驚人的1.1萬億元。

但是,融資融券作為短期投資工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適合投機,卻不利於長期投資。有數據統計顯示,與A股整體相比,融資融券換手率顯著高於一般交易行為,融資融券開閘後的日均換手率為6.11%,是A股整體市場日均換手率的6倍。

也正是源於其短期性和投機性的特征,兩融業務天然的擁有高風險。

在融資交易中,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或依法籌集的資金租借與客戶使用。但融資融券的杠杆效應使得投資者在放大盈利的同時,也放大了虧損。一旦市場風向有變或者融資人操作不當,投資者不僅要損失本金,還會損失融資融券部分的資金,再加之應付利息。投資常常會出現巨額虧損。在無法及時追加保證金的情況下,無疑將會麵臨被平倉的風險。而且,一旦出現極端情況,比如對其質押證券平倉後所得資金還不足償還融資款時,券商無疑也將麵對無法追回巨額款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