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滬港通將肩負起連接國際資本市場的重任。
長久以來,中國對外資資本的態度始終十分謹慎,這種謹慎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資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然而,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發展,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理應得到提升。但現實卻是,人民幣始終無法成為國際貨幣,而其中的主要障礙之一正在於人民幣持有者的投資機會太少。
滬港通允許境外投資者購買至多3000億元的中國內地股票,允許中國內地投資者購買至多2500億元港股。這給了全球對衝基金和散戶投資者迄今為止最大的購買中國股票的自由,同時也是向境內投資者提供了一條購買國際資產的新渠道。而隨著中國內地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不斷開放,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無疑會得到提升。
不僅如此,滬港通啟動還將大力推動內地資本賬戶的開放,促進人民幣流動性增長。從長遠來看,滬港通將成為離岸人民幣市場回流的重要一環,並成為打通個人項下的人民幣跨境資本投資的重要助力。滬港通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滬港兩地存量資金的重新分配,而是通過市場的融合與碰撞、把目前還未進入資本市場的全球巨額增量資金引入到兩地資本市場中。滬港兩地股票市場互聯互通機製的建立,將促成以投資為目的的人民幣循環圈,並推動形成人民幣走出去、離岸市場沉澱、資金回流增值的大循環。
國企混改:“任重道遠”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將混合所有製改革確定為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議程之一。
3月2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兼並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意見》中提出,“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製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製經濟”,明確兼並重組政策以推動國企改革進程。
2014年,國企混改繼續向前推進,但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8月,國安集團進行混改,卻因作價低廉、參與民企信息不透明而遭到廣泛質疑;9月,中石化混改看似像模像樣,但在核心問題上卻與真正意義的混改仍有差距。
混合所有製經濟在中國出現和發展,起源於國有企業改革。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就有權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革,國企民企融合成為國資國企改革重頭戲。經過多年改革,很多國企已經在形式上實現了混合所有製改革,但政府幹預仍無處不在,公司治理上不達標,行政化壟斷體製始終未能真正打破。
在混改的過程中,深化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或許可以成為嚐試的路徑之一。
國資改革屬於上層建築的改革,是宏觀層麵的改革;國企改革屬於經濟基礎的改革,是微觀層麵的改革。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局部與全局相配套,漸進與突破相促進,凝聚共識,營造氛圍,形成合力。
同時,從中石化剝離子公司上市我們可以體會到,推動集團層級的整體上市,或許對於混改而言更有意義。雖然上市難度將會增加,但卻可以迫使企業整體上市前將曆史包袱和不良資產解決好,進而從源頭上解決可能不規範的關聯交易。
另外,在企業改製時推行“優先股”試點也十分必要。在改製企業經營風險不確定時,可以讓國有股的全部或大部轉為“優先股”,做到國有資本旱澇保收、保值增值。另一種情況,當國有資本蛋糕過大,其他資本由於擔心投入了大量資金卻難以擁有話語權時,可以將相當部分國有資本轉為“優先股”。這樣做,一方麵是國有資本的利益有了安全保障;另一方麵吸引非國有資本進入,承擔更多風險。國有資本還可以隨時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擇機轉讓。
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前副局長周放生曾說過,國企的表率作用不單是創造更多的GDP,也不是盲目做大規模。當前主要問題是改革動力不足,大家都在駐足觀望,唯恐犯錯誤。國企改革是一項極其複雜、極易引起爭議的巨大風險工程,改革需要“放下包袱,輕裝前進”,當然謀取私利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