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變革之年

股市

作者:王東嶽

2014年,中國資本市場迎來變革之年。

重啟IPO、開通滬港通、推進國企混合所有製改革、推行優先股試點,細細感受,似乎每條新政出台的背後都暗含國家對於改革的決心、每項改革的實施都充滿對未知探索的勇氣。

或許,多年以後再回首時人們會發現,原來那些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政策是始於2014年。

重啟IPO:“眾望所歸”

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發布《新股發行體製改革意見》。以此為起點,停滯了14個月的新股發行機製終於重新啟動。

閘門甫一開啟便迎來企業洪流。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1月份,共有45家公司發行新股,募集資金超過300億元。創業板指數一路飆升,振幅高達14.73%。而截至2014年底,國內上市企業共有104家,融資合計約600億元。

而伴隨著公司新股發行逐漸增多,潛藏的問題也在漸漸凸顯。

1月9日,奧賽康公布網下申購結果,公司發行市盈率67倍,舊股轉讓募集資金接近32億元,遠高於新股計劃募集金額7.84億元。10日,奧賽康發布公告稱,暫緩新股發行。

1月12日,證監會緊急發布《關於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對發行人的詢價、路演過程以及網下投資者的報價過程進行抽查。3月21日,證監會出台完善新股發行改革相關措施。

在新辦法中,證監會對於老股發行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做出指導,要求適度放寬超募限製,從嚴募集資金合理性的信息披露,對老股轉讓數量做出限製;針對網下詢價和定價的不合理行為,證監會則進一步規定,網下詢價應持有不低於1000萬元市值非限售股票,以保證定價者成為真正的利益相關方。同時,對於定價不合理者,設立黑名單製度,未來將成為認購限製對象。

此外,對於承銷投行向關聯方配售的行為,新辦法加強了規範性要求,增加禁止配售關聯方,禁止主承銷商向與其有保薦、承銷業務關係的機構或個人配售。

在《改革意見》中關於注冊製推行的設想和針對三高、圈錢問題的約束,以及事後對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對症下藥,短時間內采取合理措施應對。我們不難從中感受到國家對於改革的決心和勇氣。

在未來的製度改革過程中,或許仍會發生各種新狀況,但隨著製度的日趨完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必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新時代。

滬港通:“應運而生”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曾提出“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2014年,滬港通應運而生。

4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鼇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中國將著重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其中,擴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應是重要方麵;中國將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製,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

同日,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將開通滬港通試點。

經過一係列的詳細討論和深入交流,上交所和港交所最終商定,在交易封閉運行、人民幣交易結算、不改變投資者交易習慣以及在控製風險的基礎上展開合作,四方簽訂《合作協議》。

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開通。但開通僅三天便迅速遇冷卻是讓人始料未及。

交易日首日,滬股通交易火爆。開盤僅15分鍾,滬股通130億元的單日交易額度便隻剩63.64億元,已不足一半。13時58分,滬股通單日交易額度餘額歸零,提前1小時結束首日交易。港股通的表現反差強烈,截至17日收盤,港股通尚有餘額87.86億元人民幣,105億元額度僅使用17.14億元,占比16.3%。

之後兩日,滬港通交易熱情急轉直下。到三個交易日,滬股通130億元單日額度僅消耗26.12億元,占比21%;港股通單日交易額僅2.53億元,剩餘額度占比高達97%。

或許,滬港通的快速遇冷會成為改革浪潮中一段小小的插曲,開通僅三天便幾近無人問津的窘境,多年以後人們談論之時也許會欣然一笑。但無論如何,滬港通所代表的意義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