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考慮中國房價可能發生危機的路徑就會發現,除了房價本身的基本麵劣勢(例如高庫存、房產稅征收預期等)外,最有可能造成價格下跌的就是遭遇流動性衝擊。而這麼大、足以衝擊房價的資金黑洞,隻能來自於A股指數和大盤股的暴漲。“賣房炒股”一旦流行,對於房地產這種流動性較差的市場來說,一個大中型城市可能隻需兩三千套房的低價拋盤,就足以讓本已露出頹勢的房價出現崩潰,進而蔓延至整個中國資產領域。到時候,“房價-人民幣-A股”並非不可能重蹈“油價-盧布-俄股”的覆轍。

由上述邏輯,可見中國經濟管理者給A股潑冷水的苦心。須知由於實體低迷不振而金融投資虛火,經濟結構扭曲已經非常嚴重,處在一種相當微弱的平衡中。在金融領域中風險點有數個。一旦某類資產價格造成全局性的流動性衝擊,就有可能引發整個的失衡,進而釀成難以挽回的局麵。

在上述背景下,奢談“大牛市”和“全局性牛市”,除了能成就一批投機客之外,對中國經濟有百害而無一利。

改革與危機賽跑將是主旋律

所以,理想的狀況是A股重回結構性牛市的舊路,與其他領域相伴,繼續維持原有的微弱平衡。

然而,從創業板指數目前6倍的PB來看,這條路也走不了多久了。其自身積累的問題早晚會引發泡沫破滅,最近這次下跌隻是預演。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經濟基本麵上,從最新的形勢來看,“危機倒逼改革”已不再是危言聳聽,而越來越像是逐步清晰的現實。在此背景下,存款保險製度、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等重大政策相繼出台,改革提速與危機賽跑將是2015年的主旋律。

因此2015年A股的主要機會在於宏觀改革的微觀落實,相對而言,行業景氣和公司盈利整體上難有超預期的表現。

以上就是2015年A股的“常態”可能。

所謂“非常態”,則是前述所說資金黑洞的形成。這種可能也不容小視。

本次行情之初,幾家主要券商所提出的牛市邏輯很有道理,風險資產的重新定價確實可能引發居民資產的重新配置。這從最近行情中已經可見端倪。11月第三周新增A股開戶數還隻有23.35萬戶,未脫離常態;11月第四周增長58.15%,到36.93萬戶;12月第一周和第二周再增61.75%、49.17%,分別達到59.74萬戶和89.12萬戶,呈現陡峭上升。之後,隨著行情調整開戶數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次高水平。並且,前述牛市邏輯依然存在,隻要大盤股調整後再度上漲,新增股民仍有可能暴增。

大盤股的暴漲,固然有估值偏低、機構由低配到正常倉位等一係列原因。但新股民對市場的簡單認知作用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溫州炒房團”、“山西煤老板”到新進場散戶,其中固然不乏渾水摸魚者,但主流是根本不了解A股(特別是過去四五年的市場結構),而隻認識這些“便宜”的大股票。這才有了此前的淩厲上漲和近期的快速調整。最典型的是很多炒分級基金的新股民完全無懼套利盤,令場內原有投資者錯愕。

所以,一旦無知無畏的新股民卷土重來,仍將是打指數行情和大盤股的天下,結構性熊市甚至創業板暴跌都將重演,而且狀況會一次比一次嚴重。

追溯過去10年的中國資產牛市來說,房價才是中國資產的“主角”,股市也就算個“配角”,不過也曾在2006年-2007年喧賓奪主。而分段來看,2009年至今的A股市場中,創業板、中小板才是“主角”,大盤股隻是“配角”。

在本次行情啟動前的一刻,各項中國風險資產或者處於高估值(比如房價、創業板)、或者處於違約風險暴露(例如信托產品、民營企業債、P2P)的狀態,A股中的大盤股可以說是估值和風險權衡之下唯一的窪地。隨著新增股民入市,這一相對低估的風險品種正在被資金填平。由此,中國主要風險資產將全麵處於高位。

當大盤股這一“配角中的配角”按照“一輪牛市中各類品種漲幅趨向於平均”的規律走向行情頂峰時,日均5000億的成交金額就將對其他風險資產造成抽水效應,並首先拖垮距離最近的創業板這一“配角中的主角”,甚至威脅房價這一“主角”。

如果該情況發生,就將迎來中國資產的明斯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