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體內各器官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性萎縮改變,人腦尤其明顯。科學研究證明,人到40歲以後腦細胞數目逐漸減少,50歲可減少20%,70歲以後減少20%-30%。隨著年齡增長,腦的重量也減輕,80歲老人的腦重量比成人減少6.6%~11%,此外,大腦皮層變薄,腦室也擴大,年齡越高這種萎縮程度越明顯。
腦卒(cù)中
腦卒中又可稱為“腦中風”,就是我們常說的“半身不遂”,是一種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殘率高和複發率高的“四高”疾病。根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的患者達200萬,平均每21秒鍾就會有一人死於腦卒中,而每12秒鍾又會有一個新發的病例。目前我國腦卒中的幸存者約有700萬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殘疾。然而在腦卒中發生後的五年內,每100個中風患者裏麵有30個將會再度發病。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複發性腦卒中的發生率為27%,居世界第一。目前腦卒中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第二大致死病因和第一大致殘病因,被稱為“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世界疾病排名中,腦卒中也是第2大死因,並可能很快成為死亡的首要原因)。
當腦血流量中斷5-7秒鍾時,人就會喪失意識;中斷5-7分鍾時,大腦就會受到嚴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轉的損傷;如果部分大腦供血停止,其所管轄的功能活動就會發生突然癱瘓——腦卒中——由於腦部供血液受阻而迅速發展的腦功能損失,屬於急症,可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造成並發症和死亡。由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給出的腦卒中的傳統定義為:“24小時以上腦神經功能缺損,或在24小時內死亡。”這個24小時的定義是用來區別“短暫性腦缺血”——雖然暫時性腦部失血通常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恢複了,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會在較久時間後症狀才會消失。
也許對於上麵的外科定義聽上去有些陌生,以下這些就應該很熟悉了。腦卒中的機製簡單地說就是:一條動脈沒有傳送足夠的血量給大腦,造成了大量的腦細胞死亡。當腦卒中發生時,血流會因為已經非常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而停止,以至於造成內側頸動脈的一支完全阻塞,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可能是這條頸動脈本身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從較大的動脈血管壁上脫落的斑塊,像一個栓子一樣被血液急速推入腦中,插入一條原本已經是勉強維持的血管之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腦血栓”。
除了“腦血栓”以外,腦卒中及其伴隨而來的局部缺血,也可能是由廣泛的腦血管疾病——“腦溢血”引起的。老年人的腦溢血幾乎都是長期的高血壓所致的。腦血管管壁由於長期承受不正常的高血壓,已經變得越來越脆弱,在一個適合的時機終於在血管的某一點上破裂開來,致使血液衝入大腦的組織中。有25%的腦卒中都是由腦溢血所造成的,其導致的死亡率是腦血管堵塞性腦卒中之死亡率的2倍(40%)。
不看不知道
高血壓與腦卒中
高血壓,是全球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如果血壓長期不能得到良好的控製,還會引發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據諸多的臨床研究所證實,高血壓是導致腦卒中發生最高危險因素。據衛生部門統計,有76%的腦卒中患者是由於高血壓引發的。如果回顧腦卒中患者的病史,我們可以發現,大約有80%的腦出血患者同時兼有高血壓史,大約70%的腦梗塞患者有高血壓史。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機會比血壓正常者高出3~5倍。
一般來說,高壓每增高10毫米汞柱,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增加54%,梗塞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增加47%;低壓每增高5毫米汞柱,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增加46%。研究還可以證實,隻要長期堅持有效控製血壓,就可以顯著減少腦卒中的發生率。例如降壓治療2~3年,可使腦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減少39%。但還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卻並非每種藥物都適合每一個體。由於高血壓形成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所以必須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和所處的高血壓不同階段來選擇差異性的治療方案。在選擇高血壓藥物時,尤其是選擇在控製血壓的同時預防腦卒中發生的藥物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一般而言,腦卒中發病之前,常會出現一些短暫重複但卻容易被人疏忽的症狀,即“腦卒中前兆”。一旦出現下列預兆,就應該提起警惕。
1.頭痛。突然劇烈頭痛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先兆之一,頭痛加重往往與血壓驟升有關,發病突然,多為全頭脹痛,額、顳部尤為明顯,常持續數秒鍾或數分鍾。在發作前,患者多會出現胸悶、心悸,咳嗽及活動用力將使頭痛加重。當頭痛劇烈時則伴有嘔吐、視物模糊、神誌恍惚。
2.眩暈。症狀發生時患者多會感覺到天旋地轉,並伴有聽力短暫降低或喪失,同時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的現象,通常會曆時數秒鍾或數十秒鍾,反複發作,但發作後不留痕跡。
3.麻木。患者的臉、唇、舌、手、足或上肢、下肢,突然發生局部或全部的麻木感。一些人開始隻是身體局部麻木,隨著病情的發展將逐漸擴大,但幾分鍾後症狀則會消失。
4.視力模糊。突然視線不清,眼前一片朦朧或漆黑,看東西有雙影,或單側視線明顯看不清。
5.記憶的突然喪失,尤其是對最近發生的事情總是遺忘,但是像書寫、計算、談話、駕車等複雜的高級活動依然進行無誤。這一記憶缺失多是短暫性的發作,約幾小時後則可恢複。
6.肢體無力。突然感覺單側肢體無力,不聽使喚,力不從心,常幾分鍾後又感覺如常,活動自然;有的患者發生動作遲緩、笨拙、持物乏力或步態不穩,抬腿困難,動作難協調;有的還伴有感覺障礙。上述情況經曆數分鍾後又悄然消失。
7.精神異常。情緒突然失常,易激動、不安、緊張、失眠,有的患者則表現為抑鬱、不願說話、對周圍事物淡漠。
8.話語不暢,突有口吃、說話含糊、發言晦澀、口齒不靈,但常為一時性的短暫表現。
9.頻頻地打哈欠。這是因為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患者的動脈發生粥樣硬化,使得管腔變窄,血管壁的彈性降低,導致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減少。而打哈欠能使胸腔的內壓力下降,心髒的輸出血量增多,腦細胞的供血供氧能力得到暫時改善。
可見腦卒中的到來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且許多腦卒中的發作都非常小,小到沒有任何明顯的症狀使患者知道它已經發生了,但當這種小型腦卒中逐次累積,便會成為即使最粗心的觀察者也能發現的病症。細微的腦梗塞可能會持續進行,不規則的大腦功能逐漸退化,這可能會進行10年以上,直到大腦卒中或其他致命情形產生為止。但是隻要我們認識了其危險的信號,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腦卒中是可以預防的。
常言道“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不能等病症來了再去做打算,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也就是如此了吧。
既然是預防,那就是要把患病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我們在前麵已經闡述過了高血壓對於腦卒中的嚴重影響,所以控製高血壓則是預防腦卒中的重點。首先,高血壓患者要做到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1次血壓,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其次,要保持情緒的平穩,少做或不做容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情,比如打牌、打麻將、看激烈的體育比賽轉播等。再三,飲食須清淡而有節製,要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人體在排大便時因為腹壓升高會影響血壓,尤其是排便困難的人,則更明顯)。第四,進行一些適量的活動,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除了對高血壓症狀的控製,還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其關鍵就在於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那麼,就要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髒等,並結合運動增加熱量消耗。如有需要,也可配合服用降血脂藥物。當然控製糖尿病與其他疾病也很重要,如心髒病、脈管炎等。
其他的預防事項還有注意中風的先兆征象,有效地控製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當病人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先兆時,應讓其安靜休息,並積極治療,防止其發展為腦血栓);注意氣象因素的影響(季節與氣候變化會使高血壓病人情緒不穩,血壓波動,誘發腦卒中的發生)等。
即使我們做好了全麵的預防,但還是會有不願看到的事情發生,如果“腦卒中前兆”真的發生在我們身邊該怎麼辦呢?不要驚慌,冷靜下來,按步驟進行以下措施。
1.無論在什麼地方,不要輕易移動患者。
2.確定患者是否已經發生腦卒中,同時撥打急救電話。
要求病人說一句簡單的話——如果病人用詞正確、發音不含糊為正常;如果用詞錯誤、發音含糊甚至不能說話則為異常。
要求病人兩隻手都平舉——讓病人閉上眼,雙上肢向前平伸10秒,如果兩側上肢運動一致或無移動為正常;如果一側手臂無移動,另一側無力往下掉則為異常。
要求病人展示笑容——讓病人露出牙齒或微笑,如果麵部兩側運動對稱為正常;如果麵部兩側運動不對稱則為異常。
3.檢查患者生命體征情況,如呼吸和心跳已經停止,要馬上做心、肺複蘇術。
4.如果患者意識清楚,可讓病人仰臥,頭部略向後,以開通氣道,不需墊枕頭,並要蓋上棉毯以保暖;如果患者已經失去意識,應維持昏睡體位,以保持氣道通暢,不要墊枕頭。
5.寒冷會引起血管收縮,所以要保持室溫暖和,並注意室內空氣流通。當患者出現大小便失禁,應脫去病人褲子,墊上草紙等。
腦卒中難治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治療“時間窗”很短,一般為3到6小時,中醫、西醫均稱之為“像風一樣迅急”。大多數患者入院時已超過最佳治療時期,腦組織已經受到損害,難免會留下後遺症。另外,中風發生、發展過程的機製非常複雜,有諸多的因素參與其中,單一的措施和藥物很難解決問題。因此,發生腦中風要及時就醫,而且要到有一定規模或有專業神經科的醫院,及時、正確的治療是挽救生命和減少後遺症的必要條件。
不看不知道
左手趕走腦卒中
日本醫學家經調查分析發現,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大腦右半球微血管發生破裂出血。因而可以得出結論:血管破裂出血而發生腦卒中的患者,患病與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右手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知道大腦支配肢體是交叉的,即左腦支配右半側身體,右腦支配左半側身體。平時人們習慣用右手,會使大腦左半球神經的功能和血管的彈性不斷得到鍛煉和加強,微血管不易發生破裂。因此,如果左手使用得少,大腦右半球神經的功能和彈性就會不及大腦左半球那樣得到鍛煉和加強,從而使得在血壓增高和血管變硬變脆的情況下發生微血管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