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優雅的嗬護(3 / 3)

歐哈爾說,在冥想打坐40分鍾後受試者每個部分的測驗表現都得到了改善。在受試者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的情況下,冥想打坐帶來的效果尤其驚人。科學家們目前還不知道,為何冥想打坐會使人精力充沛,他們正在研究每天花幾個小時冥想打坐的人,希望找到答案。

麻省總醫院的拉若(Lara)醫師及其同事,比較了有1-30年冥想打坐經驗和沒有打過坐的各15位誌願者的大腦核磁共振圖(MRI)。

他們發現,冥想打坐真的增加了前額葉腦皮層和右前腦島等腦皮層區域的厚度,而這些區域是控製人的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以前的研究曾顯示,一些著名的音樂家、運動員和語言學家的這些腦皮層區域都有增厚。

看來以後我們在坐著的時候可以多做做冥想,一方麵使全身心都可以得到休息,另一方麵也讓大腦變得更加智慧了。

五種提升大腦能力的習慣

保羅·蓋蒂(Paul Getty),這位24歲時就成為百萬富翁的“前世界首富”曾經說過:“好的習慣讓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上跌下來。”對於身體各個部位的保健其實很簡單,隻要您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足夠多的好習慣就夠了,大腦也不例外。

1.運動

研究表明,小鼠在滾軸上訓練一段時間之後,海馬區神經元數量會有顯著的增加,並且將在學習和記憶測試中表現得更好。針對人類的研究也顯示,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腦的執行能力(包括計劃、組織、多任務處理能力等)。眾所周知,運動能夠改善情緒,經常運動的人老了以後也不容易患癡呆症。常運動的老人的執行力,比久坐不動的老人更強。當然即使是立誌在沙發上窩一輩子的人,如果現在就開始運動,也是可以提高執行力的。

運動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流量,將更多的氧分、能量和營養物質運送給忙碌的神經細胞。所以,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神經營養因子,促進神經細胞的生長,改善神經細胞間的聯係,提高它們的存活率。此外,研究還表明,邊運動邊聽音樂,運動效果會更好。實驗中,自願者分別進行了兩次訓練。首次訓練時,他們什麼也不聽,安靜地完成訓練任務;第二次訓練中,則讓他們邊聽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作品大約作於1725年,是維瓦爾第大約五十歲時發表並獻給波希米亞伯爵的一套大型作品《和聲譽創意的嚐試》共十二部協奏曲的第一號到第四號)邊運動。每次訓練結束後,研究人員都會評估自願者的情緒和表達能力。雖然運動本身就能改善情緒並提高表達能力,但第二次訓練後,自願者在表達能力測試中的得分卻是第一次訓練後的兩倍。

不看不知道

四肢發達,頭腦不簡單

人們常說“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甚至認為運動員都不怎麼聰明。但長期關注大腦和運動關係的美國科學家查爾斯·希爾曼(Charles Hillman)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他發現運動對人體產生的影響,遠比人們以前所了解的複雜。研究發現,運動可產生一種稱為“IGF-1蛋白質”,它產生的腦導神經營養因子(BDNF)又正是參與大腦所有的高級活動、連接腦神經細胞不可或缺的蛋白質。因此,運動可促進大腦神經的生長,使原有神經生長得更密集,而密集的神經網絡可使大腦運轉得更快、更有效率。

此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魏高峽和羅勁等人通過對我國極具金牌優勢的跳水運動員的大腦結構采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發現,優秀跳水運動員的大腦結構與普通人之間的確有所不同,他們在雙側丘腦和左側運動前區(BA6)上的灰質密度顯著高於普通人。該研究選取了年齡在13-17歲之間、國家健將級別、平均訓練年限達到10年以上的優秀跳水運動員12名(男女各6名),同時選取了在性別、年齡、體重、人數等人口學因素上進行了嚴格匹配的中學生進行對照研究,有很高的信效度。

以上的兩個研究結果均可表明,四肢發達的人,頭腦並不簡單。就讓我們的身體和腦一起動起來吧。

2.飲食

大腦和身體一樣需要營養和能量。我們在前麵的各個章節都提到過食物對於大腦的利弊,在這裏我們稍做一下簡單的總結和補充。眾所周知的壞家夥是飽和脂肪酸,它對大腦和身體健康都有嚴重的不良影響。如果給大鼠喂食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食物,它們在學習和記憶測試中就會表現不佳,常吃這類食物的人患癡呆症的風險也較高。

然而,並非所有脂肪都不是好東西。腦袋的大部分都是由脂肪酸構成的——細胞膜和髓磷脂鞘的形成都需要脂肪酸,攝食某些脂肪,尤其是魚類、堅果和種子中的歐米伽-3脂肪酸十分重要。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一些大腦功能紊亂病症可能都與歐米伽~3脂肪酸濃度過低有關。

水果和蔬菜也有益於大腦健康,因為果蔬中的抗氧化劑含量很高,這些化學物質能與自由基原子發生還原反應,從而使腦細胞免受傷害。研究人員發現,給老年大鼠喂食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可以使它們保持較強的學習和記憶能力,甚至還可以減少由腦卒中引起的大腦損傷。

除了食物種類,進食量也會影響大腦智力。研究表明,攝入熱量較低(比正常水平低25%-50%)的實驗動物,不僅比其他動物壽命更長,而且大腦功能也有所改善,在記憶和協調測試中也表現得更好,它們抵抗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頓病的能力同樣有所增強。

不看不知道

天麻燉魚頭

健腦的菜不少,下麵給您介紹一個簡單易行,補腦益智,強身健體,緩解神經衰弱,並能防止記憶力下降的“天麻燉魚頭”。

材料:花鰱魚頭一個,天麻20g,黑棗兩隻。

調料:薑一片,紹酒、胡椒粉各少許,滾水兩杯,精鹽適量。

做法:將魚頭洗淨抹幹水,黑棗、薑、天麻放在魚頭內;將魚頭放入器皿內,加入滾水兩杯及紹酒,中火40分鍾,食用時放精鹽和胡椒粉即可。

3.興奮劑

我們知道興奮劑會加速神經係統的運行,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精力旺盛、呼吸急促。最著名的興奮劑莫過於我們在前麵論述過的“咖啡因”了(有人稱咖啡因是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毒品”,這並不為過)。咖啡因能刺激中樞神經係統,使大腦更清醒,反應更靈敏。不過,過量使用咖啡因,刺激效應就會過強,導致緊張、焦慮和失眠。

可卡因和安非他明絕對沒有咖啡因那麼“溫和”。它們以另一種機製影響大腦功能,卻會產生類似效果。大腦中,多巴胺、5~羥色胺(5~HT)等神經遞質的釋放,會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而攝入可卡因或安非他明會促使大腦釋放這些神經遞質,使人心情愉快、反應靈敏、精力充沛。雖然聽起來不錯,但可卡因和安非他明都極易讓人上癮,如果攝入過多,就會引起精神疾病或戒斷症。當然,如果攝取劑量過高,還會導致使用者死亡。

請您注意,喝兩杯咖啡能增強短時記憶,縮短反應時間。但不要過分依賴它。

4.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能拯救生命。如果外科醫生每周至少玩幾小時的電子遊戲,相比不玩遊戲的醫生,他們在手術室出錯的幾率要減少1/3.研究表明,電子遊戲的確能提高思維靈敏度、手眼協調性、深度知覺和模式識別能力。玩遊戲的人能在更長時間內集中注意力,信息處理能力也更強。當讓不玩遊戲的人玩一個星期的遊戲,我們會發現他們的視覺技能的確有所提高。更有趣的是,玩遊戲的白領其實更自信,更善於處理社會關係。

還有一項研究表明,電子遊戲會激活大腦中與獎賞有關的神經回路,而且對男性的作用遠甚於女性。對於男性玩家而言,組成“獎賞回路”的各個結構聯係得更為緊密,而且這種聯係越緊密,玩家在遊戲中的表現也會越出色。但在女性玩家中,似乎就沒有這種關聯。所以,我們通常會發現男性迷戀上電子遊戲的幾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看不知道

遊戲讓大腦返老還童

86歲的西蒙就見證了自己的大腦年齡的減半,他說:“遊戲(《大腦時代2》)鍛煉了你的大腦,讓你思維更敏銳、更迅速,記憶力更好,改變非常明顯。”

領導研究項目的心理學教授喬雲尼·蘇莎(Johnny Sousa)稱,遊戲通過解決簡單數學問題、計算貨幣、在觸摸屏上畫圖、破譯字母等任務刺激大腦,從而增加大腦前額皮質的血流供應。在過去一年,蘇莎和同事們與幾十名老人在一起,讓老人5周內玩足15個小時遊戲。每個老人在手持電子遊戲機上玩《大腦時代2》之前,都經過一係列的測定得出大腦年齡,研究結束之時再測一次。蘇莎說:“我們很快就發現,遊戲的確對這些老年人的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不僅使他們的頭腦更敏銳,而且讓他們的自我感覺更好了。”

在西蒙的個案中,電子遊戲給了他足夠的信心,讓他興致勃勃地開始短篇故事的寫作,他說:“我現在全部的生命就是寫作,這已經取代了遊戲,因為我整天都在寫。”他是幸運的,而讓他重現青春活力的工具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為處於衰老中的一代人在電腦使用上是有困難的,但他們不知道玩電子遊戲卻容易許多。

5.音樂

當你在聽班得瑞(Bandera)樂隊的曲子時,聽覺皮層正在處理音樂的各個組成元素:音量、音調、音色、旋律和節奏。不過,音樂作用於大腦後,不僅能讓你聽到聲音,還能激活獎賞中心,抑製杏仁核的活性,緩解恐懼等消極情緒。

我們知道,音樂訓練能改變大腦結構。音樂家的運動皮層、小腦和胼胝體比普通人更發達。弦樂器演奏家的大腦中,控製手指的那部分感覺皮層比其他人更多。無論音樂訓練是否能令人更加聰明,至少音樂課能夠提高小孩子的空間能力。上音樂課,接受音樂訓練,能讓小孩的腦幹對人聲更敏感(腦幹與最基本的聲音編碼有關,就算沒有音樂天賦,多聽音樂也能改善腦幹結構)。讓我們一起聽音樂吧,就算是“五音不全”也沒關係,就像要多吃蔬菜一樣,多聽音樂對你們有好處。

不看不知道

不同音樂對大腦影響不同

音樂能影響人類大腦的活動,而古典音樂和搖滾樂對大腦活動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古典音樂使人變得更理性,搖滾樂則會使人更容易激動。

俄羅斯科學院高級神經活動與神經生理學研究人員是在對8位年齡從22歲到47歲、沒有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人進行試驗後得出上述結論的。8位參與實驗者被安排在聲音絕緣的房間裏(實驗中使用了弱、中、強不同的音量,音響設備離試驗者的距離為1.5米),先讓他們聽了10分鍾的莫紮特的古典鋼琴曲,又聽了10分鍾滾石樂隊的搖滾樂,通過安裝在大腦外層的電極來記錄腦電圖。

實驗發現,在低頻區,古典音樂能使大腦的活動能力降低;在高頻區則提高了大腦的活動能力,這種現象擴散到整個大腦皮層。在弱音和中等音量情況下,大腦的活動能力最佳。這種變化同人們在聽講、解算術題等活動中大腦活動的變化一樣,換句話說,古典音樂影響大腦的理性活動,而中等音量和高音量的搖滾樂則相反,提高了大腦在更加緩慢頻率區域內的工作。科研人員認為,這種效應與人們情感的緊張、恐慌狀態相似。

實驗還發現,當被實驗者停止聽搖滾樂後,大腦中的上述變化仍然保留,但聽古典音樂卻沒有這種變化。另外,對於非音樂人士,音樂引起的變化在右大腦部分,這與人們平常所說的右腦與情感有關的觀點相吻合;而對於從事專業音樂的人員,音樂引起的變化更多表現在左腦半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