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優雅的嗬護(2 / 3)

4.注意果蔬和粗糧攝取。這類食物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及食用纖維,對大腦具有係列的營養保健作用,可使智商活躍,精力充沛。維生素C在大腦中好比潤滑油;維生素A可增強大腦判別能力;維生素D是腦組織活動的得力“助手”;維生素B族既是“助手”又促進糖代謝,保證大腦能量供給,利於克服倦怠、疲勞,並令人反應快、思維清晰,保持優良記憶力,其在糙米、全麥粉、青菜、紫菜、青豆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E可以有效地抑製腦組織中的必需脂肪酸細胞衰退、壞死,以延長生命期,維護大腦健康旺盛的工作活力。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有黑芝麻、玉米,特別是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植物胚芽油等。

5.注意對大腦供給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例如,碘是組成甲狀腺素的重要成分,缺之,會因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煩躁不安,興趣弱,智力下降,海帶與紫菜中富含碘;鍺在人體內參與遺傳過程,強化智力,對大腦有“智慧素”之稱,在人參和天然礦泉水中含有;鋅是大腦蛋白質和核酸合成必需的物質,當人體缺鋅48小時即產生蛋白質合成障礙,幹擾細胞分裂,造成智力下降。

含鋅高的食物有魚、肉、蛋類及堅果等;鐵,對大腦感知關係密切,因大腦營養源基本是從新鮮血液中供給,動物肝髒、豆類食品、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紅糖等食品中富含鐵;鈣,對大腦來講,可抑製腦神經異常興奮,使大腦進入正常工作與生活狀態。當人體供給足量鈣,經機體和大腦正常代謝程序後,對大腦細胞組織給予健康地養育作用,會使一個人在非常條件下具有注意力集中和鎮靜優勢,保證大腦頑強勤奮地高效工作。反之,大腦在缺鈣水平下,會造成情緒不穩定,容易因生活小事造成刺激,使大腦疲勞。缺鈣嚴重者,會使骨鈣溶出增加,引起腦細胞及其末梢神經上鈣沉著,破壞幹擾腦功能,引起癡呆。缺鈣還會導致鋁在腦細胞內沉著,鋁在老年性癡呆患者腦中的含量比正常人高出數十倍。鋁是一種強力交聯劑,直接破壞神經細胞內遺傳物質,引起細胞皺縮,可導致神經間連接斷裂,從而造成記憶損傷。含鈣豐富的食品有奶類、豆類、黑芝麻、小魚、蝦皮、蝦米、魚鬆、田螺等。

不看不知道

提高思維的飲食攻略(結合大腦訓練改編)

早餐: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作為一天的開始吧。一顆煮雞蛋,幾塊水果或者一杯新鮮的果汁。當然也要配合上全麥、糙米等穀類,這樣可以讓血糖緩慢上升,保證能夠持續供應腦部能量。不要隻是吃麵包而已,它們要不了2個小時就會被消耗完了。

午餐:不要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如炸薯條、漢堡包、炸雞等快餐食品,或者一些油膩的食物。它們會刺激胰島素和膽汁分泌,降低血液帶氧能力,導致腦部含氧量降低,讓人容易疲倦。除了注意攝入必要的優質蛋白質,還要多吃點蔬菜。由蛋白質和蔬菜組成的午餐,如新鮮的魚、雞、海鮮、豆腐等,它們含有大量的酪氨酸,對大腦保持敏銳的思維、回憶以及清醒程度起決定性作用。而綠色高纖維蔬菜,如辣椒、胡蘿卜、菠菜等,可確保腦細胞獲得充足的氧氣,讓人整個下午精神抖擻。另外,土豆中澱粉含量較高,午飯最好別吃,容易犯困。

晚餐:多攝取一些“穀物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的穀物,如大米、小米、玉米、糯米、小麥等。還有油脂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和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紅肉)。

睡前:如果您有在睡前吃點東西的習慣,建議食用酸奶或是水果。

抬頭挺胸腦輕鬆

站如鬆,坐如鍾,挺胸昂首行如風;休含胸,莫駝背,精神氣爽腦輕鬆。之所以想到這些句子是因為研究人員發現低頭、彎腰、外八字等不正確的走路姿勢除了不夠優美以外,還會對大腦的健康造成影響。在國際上,“步態訓練”是腦病患者康複的重要課題,許多腦病患者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大腦恢複了正常的功能。

當我們走路時做到抬頭挺胸,將利於周身與大腦的氣血回流,這種“陽氣升發”的抬頭狀態,可以使因為低頭工作對大腦造成的緊張以及氣血流通不暢提供有效地補償。讓大腦得到休息的機會。

人在走路時,全身“奇經八脈”(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都跟著一起活動,而含胸、彎腰的走路姿勢正好讓這些經脈得不到很好的舒張,身體得不到應有的供氧。此外,這種走姿所造成的脊柱問題,會反射到大腦,使人無論在伏案工作還是走路時,大腦都處於緊張狀態。白天的這種不得緩解的緊張,造成大腦過勞,會影響夜間的睡眠。

內、外八字(內八字的人走路時足尖相對,足底朝外;外八字的人走路時則相反)的走路姿勢也是如此,外八字走路有礙“陽經”(又稱陽脈,經脈之中屬陽者,包括手足三陽經、督脈、陽維脈、陽蹻脈等),使肝、脾、腎髒氣血緊張,血流不暢,影響大腦血液的供應,造成大腦血液回流不暢。內八字則會影響膽、胃和膀胱的經絡,而這些經絡均在脊柱的周圍,脊柱周圍氣血不暢,一樣影響著大腦血液的循環。

其實走路“八字腳”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走路習慣。但要注意的是,有沒有X型腿或O型腿,如果沒有,隻要略加注意就可以改正。在做各種姿勢時,要注意腳尖繃的方向,如果是“內八字”就要注意向外繃腳尖;要是“外八字”就盡量向內繃腳尖。使膝、踝關節保持直線,特別是在做舉腿、下蹲、跳躍等動作時,腳尖要有意識地對準前進的方向,沿著直線前進。平時還要注意養成正確的坐、站、走、跑的姿勢,隻要思想重視,持之以恒,就可以達到矯正的目的了。踢毽子也是一種對“八字腳”進行校正的鍛煉項目。如果是“外八字”,就要多做“內拐踢”——即屈膝用腳內側踢;要是“內八字”,可多做外拐踢——即屈膝內扣,用腳外側踢。

不看不知道

“X型腿”與“O型腿”

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於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走路外八字腳、稍息姿勢站立、長期穿高跟鞋、盤坐、跪坐、蹲馬步等等,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鬆弛。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當外側副韌帶鬆弛的情況下,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就會牽拉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形成O型腿。

簡易矯正方法:向後邁步走,注意要腳跟先著地,路線走直。每次走八步;鍛煉腿部內側肌肉,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稍內扣,膝關節內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20次一組,每天做2-4組。

X型腿是指兩足並立時,首先是兩側膝關節碰在一起,而兩足跟則靠不攏,走路出現兩膝打架互碰的步態。雙腳並攏後隻有膝蓋能接觸到,大腿小腿間都有縫隙。屬於生長期間的下肢變化,一般會在四至六歲期間產生,如四至五六歲以後仍然出現X形腿,其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遺傳或後天因坐姿不良如W形坐姿等形成。造成X型腿的主要原因有三種,一種是小兒的佝僂病,一種是先天的遺傳,另外還有一少部分是因為軟骨發育障礙、外傷、骨折等引起的後遺症,這種腿部的畸形不僅影響形與健美,對於人體健康也有較大的影響。X型腿最先造成的膝關節損傷是磨損髕骨,這是因為髕骨是下肢屈伸的動力“加力”裝置,即是伸膝關節時的一個“支點”。而X型腿正好是因為兩腿之間進行不斷的摩擦而使髕骨有一些損害。

簡易矯正方法:第一步,緊實大腿。坐在椅子1/3處,腰杆打直身體向上伸展;雙手置於坐椅兩旁,左腳抬起向前,腳尖朝上;還原重複8-12下,共3次。第二步,運動腿內側。坐在椅子1/3處,雙手手肘置於大腿內側,雙手手肘用力往外撐,大腿用力向內收,形成抗力停留5-10秒,重複8-12下,共3次。

既然走路的姿態那麼重要,那麼到底怎麼走才算正確、漂亮的呢?理想的狀態是:上體伸直,身體的任何部位都不要過於用力,保持心情舒暢,從而使步伐輕鬆,走出颯爽的英姿。當然,我們提倡的不是“邯鄲學步”,而是科學健康。

下麵是五個動作要點,這五個動作作為一個整體,形成走這個動作。

1.上體伸展。上體筆直,下巴前伸,高抬頭,兩肩向後舒展。這樣脊柱便可伸直,在輕微呼吸時,還可感覺到腹部的微微起伏。這樣的走路姿勢,不但看起來好看,還有一定道理。首先,下巴突出、抬高頭,氣力充實。這時就像頭頂有根繩吊著上體似的,而且好像線頭有幾米長。這樣專心致誌,思想集中在一點上,精力自然旺盛。其次,兩肩向後拉,肺部可以吸入更多的空氣。需要指出的是,將兩肩向後拉時,不要刻意地用力,而是自然地向後。脊柱伸直後,就可調整全身的姿勢,並使身體維持平穩。

2.伸直膝蓋。展開膝蓋,使其在不受力的情況下行走。這可能做起來有點難,其實伸直膝蓋是有個竅門的。當伸直膝蓋走時,上體稍向前傾,好像要倒下來似的。後腿蹬,這樣前腿膝蓋自然伸直,步子也就邁得大了。此外前腳向前邁出時,同一側腰也好像向前運動,腰與腿要有效配合。如果膝蓋伸展開了,上體自然能夠保持端正了。這就是伸直膝蓋的理由。

3.腳跟先著地。實際上,有人走路時,身體重心是由腳跟馬上移到腳尖。也有人用腳尖著地,這麼走屬芭蕾舞等特殊情況。關於身體重心從腳跟到腳尖的滾轉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腳跟著地,但並不等於腳跟承受全部體重,也不意味著腳跟使勁兒踏地,這樣是會震腦袋的。雖然是腳跟先著地,但它並沒有承受全部的體重,身體重心移動是流暢地在整個腳底下進行的——前腳著地瞬間,後腳尖同時蹬出。身體重心移動變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因此,支撐體重的點不是腳跟,而是後腳大拇腳趾趾根附近區域。

4.腳向正前方邁。當前腳向正前方邁出時,腳的內側足跡形成一條直線。一般人們總覺得腳尖多少有點向外撇。有時為追求速度,向外撇點確實是有必要的。順便說一下“螃蟹步”的走法——腳尖向外撇,腳跟外側著地,大拇腳趾內側踢地。此外,它的特征是彎腰、屈膝、駝背,並且腳不要向正前方邁。真是一種很難走出來的姿態。

5.擺胳膊。擺動胳膊時,大拇手指似觸非觸衣服為佳,在不受力的狀態下,肘部分自然伸與折,也就是把胳膊自然地甩起來。此外,胳膊擺得好壞,還要看手與腳的動作是否同步。因為在走這個動作中,手與腳,或者說胳膊與腿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當膝蓋伸直,腳向正前方邁時,與腳的動作相對應,胳膊自然擺出。但如果胳膊擺的比肩還要寬,膝蓋就會變得容易彎曲了。

走路是門學問,坐著也是。根據美國科學家一些研究的發現,“冥想打坐”不但可以放鬆精神和安穩心靈,還會改變大腦的結構並有增進智慧的效果。

許多研究顯示,打坐時腦部活動的腦波形式改變了,且神經元自發放電節率會協調一致,這會使人像睡覺一樣恢複體力。美國肯塔基大學的布魯斯·歐哈爾(Bruce O’Hara)與同事,通過“心理動作警覺作業”肯定了這個問題。他們運用了一種公認的測試睡眠缺乏對人思考敏銳度的影響的研究方法——讓受試者盯著計算機屏幕,隻要看到一個影像出現就馬上按鈕。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200-300毫秒內反應,但是一個睡眠缺乏的人則會花很長的時間,甚至有時根本就沒意識到影像的出現。

歐哈爾等讓10個較為疲憊的受試者分別在經過40分鍾的睡覺、打坐、閱讀或者聊天後做以上的測試。令研究人員震驚的是,盡管所有的受試者都從來沒有習練過冥想打坐,但經過40分鍾打坐,他們馬上就有卓越的表演;而40分鍾的小睡後,受試者則需至少1小時候才能從朦朧中清醒過來,做出較好的表現;閱讀或者聊天對恢複精力沒任何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