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曆史上的飲茶紀錄非常悠久,加之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的飲茶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祁龍泡具有三百多年的精湛製茶工藝),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眾所周知,飲茶對人體有諸多好處。比如能提神、能解除疲勞、消食、止渴、還能利尿消腫,尤其綠茶、烏龍茶比紅茶更好,擁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不但如此茶還可調節酸堿平衡,它含有的豐富維生素C、E、胡蘿卜素、尼克酸、鉀、鈣、硒、氟等,都對人體大有益處。
但不可否認的是,茶中含有咖啡因,大約一杯茶中含有相當於一杯咖啡中30%~50%的咖啡因,大量濃茶中含咖啡因更多。已證明,咖啡因可致人體正常細胞畸變,有致癌的可能,而且大量過飲濃茶,使人體神經係統興奮過度,心髒、腎髒負擔加重,促進胃泌素分泌,誘發消化性潰瘍,而且,鞣質酸易與鐵結合,減少造血因子鐵質的吸收。不僅如此,茶葉發酵時間越長,咖啡因的含量就會越多。完全發酵的紅茶咖啡因含量最高,半發酵的烏龍茶,咖啡因含量大約是它的一半,而未經發酵的綠茶最健康,其咖啡因含量僅為紅茶的三分之一。當然,衝泡時間也會影響茶湯的咖啡因含量,衝泡時間愈長,被萃取出的咖啡因就愈多,反之則愈少。一般而言,紅茶衝泡四分鍾會釋放40—100mg的咖啡因;如果隻萃取三分鍾,則隻有20—40mg咖啡因溶入茶湯。
還有一點就是,飲茶的時間也要有所講究,不要在飯後立即喝茶,以飯後30分鍾至1小時為最好。一般以300—400毫升一次已足夠。泡茶的用水最好是蒸餾水,煮開以後再燒2—3分鍾,然後冷卻至90℃,這樣不僅可減少茶葉中維生素C的破壞,而且,能保持茶葉特有的綠色和香味。
其實,茶葉中咖啡因還是有顯著的保健作用的。主要有八個方麵:興奮中樞,統帥全局;振奮精神,強化思維,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呼吸,提高代謝功能;強心活血,提高循環係統功能;幫助消化,強化營養健康水平;利尿通便,清除廢殘有害物質;消毒殺菌,起人工肝髒作用;解熱鎮痛,對急性中毒起搶救作用。
不看不知道
茶醉
喝酒會醉,飲茶也同樣會醉而且不比酒醉來的輕鬆。頭昏耳鳴,渾身無力,胃中雖覺虛困,卻又像有什麼東西裝在裏麵,腹中翻江倒海,卻又偏偏吐不出來,嚴重點甚至會導致口角流沫。這就是在空腹的狀況下飲茶過濃、過量而引起的“茶醉”,它會使機體的血液循環加速、呼吸急促,造成人體內電解質平衡紊亂,進而使人體內酶的活性不正常,導致代謝紊亂,引起一係列的不良反應狀。
雖然“茶醉”的表現如此強烈,但解起來的方法並不難,隻要喝一碗糖水,過上一會便可好轉。
接著,咱們再來說說咖啡因大戶——“咖啡”(Coffee)——源於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
咖啡樹是屬山椒科的常綠灌木,日常飲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
各種不同的烹煮器具製作出來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樹果實內之果仁,再用適當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的。
古代中國有神農氏嚐百草,使後人對許多植物能有係統的認識,於是我們知道了“茶”。但西方世界沒有神農氏這樣的人,更沒有留下什麼有文字的記錄,因此關於咖啡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其中,最普遍且為大眾所樂道的是“牧羊人的故事”。
傳說有一位牧羊人,偶然發現他的羊吃了一種紅色的果子後開始蹦蹦跳跳,癲狂不已。於是,好奇的牧羊人試著采了一些這種果子回去熬煮,沒想到竟然芳香滿室。喝下熬成的汁液以後更是精神振奮,神清氣爽,從此,這種果實就被作為一種提神醒腦的飲料,並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在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將整顆果實放在口中咀嚼,吸取汁液。或者咖啡生豆曬幹了再煎煮後當胃藥喝的,當得知咖啡還具有提神效果,後來他們又將咖啡豆磨碎,與動物的脂肪混合,用做長途旅行的體力補充劑。大約到了公元10世紀左右,咖啡豆才被拿來製成芳香的飲料。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義於16世紀經由威尼斯及馬賽港逐漸傳入歐洲。17世紀,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經商中將飲用咖啡的風氣傳遍歐洲,歐洲的第一家咖啡店——波得格德(Bottegadel Caffe)也在威尼斯開業了。四百年來,咖啡的飲用習慣不僅由西方傳至東方,甚至儼然成為銳不可當的流行風潮。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銷費國家。然而,美國人懷疑“咖啡對人的健康是否有害”已有近300年的曆史。但在美國以至世界一些科學界、醫藥界產生劇烈的爭論,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事。在“咖啡論戰”影響下,很多人對咖啡因產生了謹慎、懷疑甚至“敬而遠之”的態度。於是,咖啡消費趨於下降。
不過,咖啡也有不凡的營養價值,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咖啡豆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煙堿酸、鉀、粗纖維、水份等營養成份。此外,還含有單寧酸、生物堿等有益人體健康的成份。如果能夠正確地掌握喝咖啡的方法,就可以大大減輕它的危害,甚至還可以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
科學家們說,一個高質量的午睡,取決於兩件事:時間和咖啡因的消耗。英國拉夫堡大學的實驗表明,睡眠不足的人隻要一杯咖啡和15分鍾的小憩,就會有驚人的效果。
在你快要困倦的時候,衝一杯咖啡。它進入你的腸胃,讓你有時間在它起效果前好好睡一覺。然後,要閉上眼睛,放鬆。把時間設置在15分鍾……好啦,充電完畢,可惜開始新的工作了。
不看不知道
喝咖啡要注意的事
1.當每天咖啡的飲用量超過750ml時,將會容易造成上癮,危及身體的健康。
2.早晨喝咖啡有助於頭腦清醒,使精神抖擻,但不能空腹飲用,否則會傷害到腸胃功能。患有胃及十二脂腸潰瘍的人,尤其應避免空腹喝咖啡。
3.咖啡不宜在酒後飲用,這樣會更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心血管的負擔。
4.咖啡在飲用約10~15分鍾後,便可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所以睡前不要喝咖啡,以免造成失眠。
5.不要喝過濃的咖啡,這樣會使人變得急躁且理解力減弱。
6.不要在喝完咖啡後馬上抽煙,這樣對心髒容易造成危害。
7.服用抗生素和胃潰瘍治療藥物時不可以喝咖啡,以免刺激胃部,造成疼痛不適。
8.喝咖啡時最好加一些奶精,以緩和對胃的刺激,但是奶精與糖都含有較高的熱量,所以需要控製攝取量,以免發胖。
“可樂(cola)”,源於美國,現在已經流傳於世界各地。炎炎夏日,一杯冰涼可口的可樂順著喉嚨灌入胃袋,少頃,二氧化碳便會帶著熱量從體內迸出。打一個響亮的“嗝”,大家相視而笑,好不快活。當然,在這裏提到可樂是因為它也含有咖啡因。
據說可樂的誕生是個意外,其前身是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一位名叫約翰·彭伯頓(John Pemberton)的藥劑師發明的一種提神、解乏並擁有治療頭痛功效的藥用混合飲料——“可卡可拉”。起初,這種飲料是不含氣體的,並且需要兌上涼水來飲用,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它變成了引導潮流的碳酸飲料。
1886年5月8日的下午,一個酒鬼跌跌撞撞地進到彭伯頓的藥店買藥水,本來應該到水龍頭那兒去兌水的營業員,因為懶得走動到兩米外的地方去接水,便就近拿起蘇打水往可卡可拉裏摻。酒鬼居然非常喜歡喝,並且喝了一杯又一杯,嘴裏還不停地說:“好喝!好喝!”在酒鬼到處宣傳這種不含酒精的飲料的促成下,可樂就這樣誕生了。
可樂的基本成分中原本含有“可樂果”(Cola Nut,又名蘇丹可樂果,屬梧桐科),不過現在暫時被其他配製香料所代替了。可樂果有“興奮劑”及“欣快劑”的作用,可以讓中央神經係統及心髒興奮,造成強烈的欣快感。通過研究則發現,可樂果還可以增強人類的警覺性及體能、振奮情緒、增加觸覺敏感性、壓抑食欲。當吃下可樂果後會提升體溫、血壓及呼吸率,效果可以長達6小時。
可樂與茶和咖啡相比,除了含有咖啡因外,還含有二氧化碳和磷酸,因此“危害”也多了幾分。也正是這兩種成分決定了可樂不能被推薦為運動時的飲料。雖然足量的二氧化碳在飲料中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還能通過蒸發帶走體內熱量,起到降溫的作用,但可樂中的二氧化碳讓我們在享受涼爽和刺激口感的同時,也會給我們的消化係統帶來一些刺激。特別是在運動前飲用,有可能引起胃腸脹氣,從而引發運動過程中腹痛等問題。經過一定量的運動之後,大家都會或多或少地感覺身體疲勞和酸痛,那是因為我們在運動中機體產生了酸性物質,而酸性物質堆積會導致身體疲勞。此時,如果再給身體補充含有磷酸的可樂,就會增加身體的疲勞程度,使體內的酸堿度得不到中和,疲勞也不容易恢複。
因此,專家建議,運動前後至少半小時內,不要喝可樂。
煙草
人類曆史有250萬年,有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我們認為人類是不吸煙的。1942年克裏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了新大陸,同時也發現了當地印第安人吸煙,這是對於人類吸煙最早的直接發現。於是,人類開始吸煙是距今大約500年前的事情了。
通常我們會認為,吸煙能夠提神,從事腦力工作的人在吸煙時可以使思維敏捷,並提高工作效率。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隻是人們“理所當然”的認識和感覺,對這一問題,美國馬裏蘭州華盛頓學院進行了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
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將一批年輕人分為三組:第一組是從來不吸煙的人;第二組是有吸煙習慣的人;第三組則是雖然有吸煙習慣,但目前已經暫停吸煙的人。以上三組人員同時接受以下5種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