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別拿智商當心病(2 / 3)

人的神經係統存在著一種基礎機構,但並非固定的結構,神經係統是後天成形的。何塞將神經係統與手做比較說明,如果一個人的雙手用來打鐵,那麼必定是手指粗壯卻不靈活,相反,如果雙手被用來彈鋼琴,那手指必定修長而靈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遺傳更加重要。追溯“諾貝爾獎父子(母女)俱樂部”會員的成長經曆,科恩伯格從12歲開始就生活在父親的影子和激勵作用下。伊雷娜·居裏18歲開始給母親當助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氫原子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的兒子,同樣獲該獎項的奧格·玻爾(Aage Bohr,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係,並且根據這種聯係提出核結構理論),四十年代起就一直擔任父親在原子彈研究上的助手,並且他從小就是在物理天才沃爾夫岡·泡利(Wolfgang Paul,20世紀最重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他最突出的貢獻在於對自旋的研究)、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因創立量子力學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等人的影響下長大。是的,以上所有這些人的生活都對他們的職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此外,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基因與智力的聯係是20%。這項研究利用“神經圖像技術”(通過神經圖像分析神經元活動在特定思想過程中的變化情況)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智力高低與父母DNA的聯係率為20%,其餘的智力發展是變化的,根據個人的生活改變和定型。

不看不知道

雙生子研究

所謂“雙生子研究”,就是通過比較“同卵雙生子”(由一個受精卵經第一次卵裂產生兩個單獨的細胞,並發育成正常個體,其遺傳背景完全相同)之間和“異卵雙生子”(母體排除的多個卵子同時受精形成的雙胞胎或多胞胎,其遺傳上的相似度隻有50%)之間在心理發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對這種心理發展特征的影響程度。

通過對比兩種雙生子之間在心理發展特征上相似程度的差異,可以了解遺傳和環境因素對這種心理發展特征的影響程度。這是因為,雙生子同時在母體中孕育,出生後所受的環境影響也大致相同,但同卵雙生子與異卵雙生子在遺傳相似程度上卻有顯著的差異——同卵雙生子擁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結構,而異卵雙生子之間則一般兄弟姐妹之間的遺傳相似度相同。

不過,進行雙生子研究也是存在缺點的,因為實驗時是假設同卵雙生子之間的成長環境的相似度一樣,根據研究表明,這個假設是不完全正確的。兒童的特點會影響環境對他們的反應方式,而他們自身也會選擇環境的影響,這就使得同卵雙生子之間在環境影響的相似程度上要大於異卵雙生子之間的環境影響相似度。因此,同卵雙生子在某種發展特征上的相似程度高於異卵雙生子,其中的部分原因應該歸結於同卵雙生子的環境相似度更高,所以在解釋雙生子研究的結果時應持有謹慎的態度。

西班牙《世界報》上發表過的一篇文章——“智力遺傳的秘密”指出,目前為止最能說明“在培育天才方麵,外部激勵比基因遺傳更重要”的例子是對氣體導電的理論和實驗所作的貢獻——發現了電子的約瑟芬·約翰·湯姆森(Joseph John Thomson)。他在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這並非是湯姆森最大的功績。不僅他的兒子喬治·佩吉特·湯姆森(George Pettit Thomson)在193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與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7名學生也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也許是一個後人無法超越的成就:同一位導師培養了8名諾貝爾獎得主。

何塞認為,“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和激勵對於從父母身上遺傳的智力基礎向更高還是更低程度發展至關重要。”在上麵提到的7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子女中,有5名是在與父母相同的領域中獲獎,這是對上述結論的印證。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結論,智力並不遺傳,不過某些神經結構的確具有遺傳性,但它們對智力發展的影響隻有15%至20%,其餘是父母激勵教育和子女生長環境影響的結果。“因此一個沒有天賦的農民的兒子,其前途並非生來注定。他的努力和堅持將決定他最終的生活。除非患有嚴重的腦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會受遺傳的限製。”丁伯根兄弟的成就驗證了這一結論,他們是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揚·丁伯根(Jan Tinbergen)獲得了196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尼古拉斯·丁伯根(Nicolas Tinbergen)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的父母並不才華橫溢,但非常注重對他們的教育。因此在科恩伯格得知父親獲獎的消息並親眼目睹了他的幸福之時,他的前途由此確定。也許他無意獲得200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隻是想體驗與他父親同樣的幸福。

與此同時,文中提到的所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子女都進入了比他們父輩級別更高的學術機構工作。總之,天下所有的好父母都可能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孩子,隻要他們真正有這個意願和愛心。

“白癡學者”,他們是低智商的“聰明人”

不知道您是否看過6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RAIN MAN》(“雨人”)。作為主角的弟弟,智商並不高,他是一個“白癡學者”。

“白癡學者”其實是精神醫學專有名詞,他們是患者。作為學者,他們是愚魯的,智商低下的;而如果他們是白癡,我們卻不能忽視那些過人的稟賦和獨具的專長。矛盾螺旋兩極,奇跡般地統一在同一個個體上,這就是令醫學界百思不得其解的“白癡學者”現象。

“雨人”的原形是美國鹽湖城的一位名叫金·皮克(Kim Peek)的自閉症患者。他在曆史、文學、地理、體育、音樂等15個不同領域,都有超凡的天賦。除此之外,皮克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甚至可以做到將一本電話號碼簿上的所有名字和號碼一字不差地記住,但他步履蹣跚地斜行,無法處理生活瑣事,甚至不會扣衣服上的紐扣。

皮克的總智商分數隻有可憐的69分,是的,這遠遠低於我們作為的智商的平均值。

不看不知道

“金電腦”

當金·皮克16個月大時,他的父母就像一般家長一樣,開始讀誦一些書籍給他聽,且邊念邊拉著金皮克的手指順著每一本書的內容滑過這些字裏行間;沒想到金皮克竟能記下父母念給他聽的每一本書,立即將方才聽到的內容說出來。

金·皮克3歲時,有一次問他的父母英文單字“confidential(機密的)”的意思是什麼?他的父親開玩笑地給他一本字典要他自己去查,沒想到金皮克真的認真查閱。讓他父親訝異的是,從未查過字典的金皮克竟知道如何依照字母去查閱單字,然後找出單字的發音及定義。

直到4歲才會走路的金·皮克,對數字與計算特別著迷。他喜歡讀電話分類簿,而隻要他看過的車牌號碼,也不會忘記。他的腦子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可以過目不忘,還能自動搜索。他的父親形容,當皮克在讀一本書時,可以左眼看左頁,右眼同時看右頁,看過一遍的書,在一年後還可以記得95%的內容。他從四歲起已閱讀過的書籍超過7600本,被專家稱為“金電腦”(Kimputer)。

大多數白癡學者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白癡,其智商一般在35至70之間,屬輕度或中度弱智,真正的白癡智商低於20.而大多數白癡學者並非地道的學者,因所謂突出才能隻限於某一孤立的方麵。

早在1789年,科學文獻中就出現有關白癡學者的描述。有“美國精神醫學之父”之稱的本傑明·拉許(Benjamin Rush),描述了一位具有閃電般快速推算日期的富勒先生,當問他活了70年17天又12個小時的人總共活了多少秒鍾,富勒花了一分半鍾就得出正確的答案:2210500800秒;他把其中17個閏年都考慮進去了。但除了推算日期之外,富勒對複雜的數學並沒有什麼了解。

在1887年倫敦醫學會議上,以鑒定出唐氏症而知名的唐恩報告了他在倫敦主持俄爾斯伍德精神病院的30年間發現的10例白癡學者病例,並以醫學家的眼光對自己的病人進行了更完整的陳述。正是在他的建議下,醫學界開始用“學者症候群”取代了“白癡學者”這個帶有矛盾的名稱。

不看不知道

形形色色的“白癡學者”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知道白癡學者在推算日期、計算、音樂、繪畫、雕塑、查閱字典、下象棋、背誦、色彩、賭博,甚至經商及其它許多專業知識上表現出非凡的才能。相關研究表明,白癡學者們至少擁有了300種以上的天才。而一些弱智者在某些方麵表現出的技能,實在是令人刮目相看。

著名的音樂演奏家萊姆克,患有腦性麻痹,發育失常,並且失明。他從來沒有學過鋼琴。當在他14歲那年,首次聽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幾個小時後,萊姆克竟然把這首曲子如行雲流水般毫無錯誤地彈了出來。萊姆克可以用鋼琴彈出任何他聽過的音樂,無論它有多長或多複雜,而且可以記住長達一年之久。然而,他卻既不能握住刀叉、湯匙或碗筷吃飯,也沒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蘇格蘭的瓦洛是位自閉症患者,3歲時表現出驚人的繪畫天分。倫敦的一位藝術教授看了他童年的油蠟筆畫作時,形容那些畫是了不起的珍品,具有“工匠之精巧,詩人之想象”。如今,瓦洛的藝術作品舉世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