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僅僅是高智商也許已經不能勝任所有的工作。甚至有了“高分低能”的說法出現。往往,能夠在生活中快樂生存的並非那些在各類測驗中取得高分的佼佼者,而是所謂“智力平平”的普通人。
智商是怎麼來的
我們對智商的關注好像越發的深入和重視了,或者說它已經變成了我們判定個體素質如何的一種評判標準。智商測驗也不再是什麼難以接觸到的文件,甚至在網絡上都可以找到相對專業的量表。所謂的智商遊戲和五花八門的問題更是層出不跌,而且豐富得很。目前許多公司的麵試也把智商測驗含納了進去。智商高的人也許可以得到更多的工作機會,更易生存吧。那麼什麼是“智商”,它是怎麼來的?以下為其由來的簡史。
智商,英文寫作Intelligence Quotient即IQ,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智力,用來反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比值,體現了一個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方麵。
英國的高頓(Galton)是第一個嚐試發展智力測驗的人。高頓是個於天才以及優生學有著極大的興趣的人,主張智力高的人應該是一個有敏銳感官的人,為此他進行了一係列的感官、動作、生理反應的測量。不過被視為“編製智力測驗第一人”的並不是高頓,而是法國人比奈(Binet)。1905年他和助手西蒙(Simon)在法國教育部(Minister of Public Instruction)的協助下研發出了用於鑒別班級中低能兒童智力的測驗工具,也就是“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Scale)”。作為當時世界時尚中心的巴黎,這個最初的“智力測驗”連同時裝模特一起迅速遊曆了全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第三年美國參戰,大量的新兵急需快速的測驗工具來協助分類與任務指派。於是軍方采用了心理學家奧蒂斯(Otis)為國防部編製的軍隊甲種團體智力測驗、軍隊乙種團體智力測驗(適用英文不佳或根本不會英文的移民)。除此之外,軍方一係列的智力測驗還在不斷地進行研究發展,包括將比奈的個別智力測驗轉化成省時的團體施測格式,將測量從原本的兒童階層擴大至成人,其運用的意義也由原本的篩選智能低擴大至挑選具有高級心智功能的人。
1916年,推孟(Terman)修改了原有的測試內容,開始在斯坦福大學應用,稱為“斯坦福——比奈量表(SBS,Stanford-Binet Scale)”,並由此首次提出了“智力商數”的概念,即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智商IQ”,它的計算公式為IQ=智力年齡÷實際年齡×100.“智力年齡(Mental Age)”又是什麼呢?它是指某個年齡組別的群體,就平均而言所能達到的智力水平。實際年齡亦就是個體的生理年齡了。如果個體的智力年齡與他的生理年齡一樣,那麼他的智力就是一般;但如果他的智力年齡高於或低於他的生理年齡,則他的智力便是高於或低於一般水平。
通過“智商”的構架到成型可以看出,它並不是一種為了評定人是否聰明的標準,而是作為選拔的輔助工具。
假設有一個生理年齡為4歲的小孩,他在進行智力測驗時的表現跟普通5歲的小孩相當,我們就說,這個孩子智力年齡是5歲。依照公式計算,這個孩子的智商為,IQ=5÷4×100=125.嗯,不錯的分數,按照一般的劃分標準,這個孩子屬於“智力優異”。
智商(IQ)智力等級
140以上天才或近於天才
120—140智力優異
110—120智力較高
90—110普通智力
80—90遲鈍偶為低能
70—80介乎遲鈍與低能之間
70以下確定為低能
在現代典型的智力測驗中,設定主體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則根據一定的統計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於90——110之間,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智商在110——120的人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餘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90分以下。
如果一個人能言善辯,處事靈活,常有新鮮的想法,我們常常會說這是一個聰明的人。在念書的時候,那些名列前茅或者不用怎麼學習就能拿到好成績的人,我們也會感歎其生了個好腦瓜。這些模糊的、沒有量化的行為表現成為了我們對於“聰明”的定義。
當下,“智力測驗”也許正在或者已經風靡全球。這些測驗往往是通過一些各式各樣的題目來估算我們的能力,並根據我們答題的質量進行打分,從而得出一個較為客觀的分數。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測驗的結果是較好的分數,自然提升自信,畢竟這是一種正麵積極的肯定,在聚會或是聊天的時候借此炫耀一番真是妙極了;倘若不幸地發現自己的IQ分數不高,難免心中會泛起漣漪,從而聯想起曾經做過的傻事或者笨手笨腳被人愚弄的經曆,真是糟透了。即使在玩笑中被叫做了“傻瓜”心裏也變得不爽快了。
其實,現在對於智商的測定仍然建立在一些傳統測試的基礎上,僅僅是針對人的語言、數學和空間推理能力,而忽視了其他方麵,比如前瞻、反思和創新等等,這些能力都會隨著我們的年齡而不斷提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非常複雜,並且我們對它的探索還遠遠不夠,所以一個人聰明與否是不可能僅僅通過所謂的智商測試來確定的。要知道任何一個人的大腦,都值得稱讚一番。畢竟每秒鍾你腦中約擁有的一千億個神經元與其周圍細胞構成大約5000個突觸的連接都能夠產生和打斷一百萬個新的連接。
智力(Intelligence)是個定義模糊的概念,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給智力下定義為: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心理學上給予的解釋說,智力是有目的地行動、理性地思維和有效地應對環境的整體能力,它包括推理、問題解決、獲得知識和記憶以及對環境的適應。不過就目前的主流研究而言,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包括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不看不知道
構成智力的五種因素
1.觀察力。即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
2.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能夠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遊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
3.記憶力。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
4.思維力。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麵的基礎上完成的。
您一定知道世界著名的大科學家居裏夫人——瑪利亞·居裏(Maria Curie),就是她在1898年發現了“鐳(Ra)”,並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第一次是物理獎,第二次是化學獎。後來,居裏夫婦的大女兒伊雷娜·居裏(lrene Curie)也獲得了同樣的殊榮,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上的傑出貢獻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除此之外,還有6名諾貝爾獎得主的子女也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猜想:諾貝爾獎是可以遺傳的——智力的優劣取決於父輩。
的確,根據人類遺傳學原理,人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遺傳的,甚至父母的給予的基因為其設下了一個上限。西班牙《世界報》曾發表過題目為“智力遺傳的秘密”的文章,對“智力遺傳”的問題作了有趣的解說。
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72年於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睜開迷糊的雙眼,他看到父親異常興奮。他12歲的頭腦一片混亂,因為自己很少在半夜被叫醒。父親阿瑟是個內斂而深沉的人,科恩伯格經常看到他在洛杉磯家裏的書房中深夜研讀。但這一次父親沒有保持一貫的嚴肅,他剛剛得到來自瑞典的通知,告知他獲得了195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恩伯格回去繼續睡覺,心想這是大人的事情,但父親為此表現出的興奮之情令他無法入眠。數十年之後,當他接到同樣的電話,事實上是在同一天:10月4日,幾乎在同一時間:淩晨兩點。
科恩伯格不禁感到震驚。“我隻能用震驚來形容。”他說。他剛剛獲得了進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這個精英俱樂部的機會。但與此同時科恩伯格進入的是另一個範圍更為狹窄的俱樂部:諾貝爾獎父子(母女)得主的俱樂部,而他是該團體中的第七位成員。
就此而言,智力是可以遺傳的。以現有的證據來看,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不過西班牙神經係統研究專家何塞(Jose,西班牙納瓦拉大學神經科學院院長)卻說:“但事情並非這麼簡單。”何塞是國際知名的神經學研究專家,他將解開智力是否可以遺傳這一謎團。前麵我們已經提到過人們對智力的理解各不相同,僅西班牙皇家科學院就有7種完全不同的定義,從“理解和領悟能力”到“純粹的精神物質”均有提及。何塞則認為“智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借科恩伯格為例。在學校中科恩伯格是個出色的孩子,盡管有點羞澀,但在社交上並無障礙。阿瑟帶他來到斯德哥爾摩,讓他發現了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也正是阿瑟獲得諾貝爾獎的那一刻改變了科恩伯格。科恩伯格耳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和你爸爸太像了……你太像他了。”外貌上的相似卻讓科恩伯格理解成應該追尋父親的腳步。而當他獲得諾貝爾獎時,也像他父親一樣,正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但父子倆並不隻在這一點上相同。僅僅是偶然造就了這一切嗎?科恩伯格是否天生就能獲得諾貝爾獎?何塞對此表示:“不能這麼說。諾貝爾獎並不隻是無與倫比的天才的結果,它更是努力、學習和技巧,尤其是堅持的成果。”他還指出,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神經係統的某些特征是可以遺傳的。可以說一個人出生時的基因遺傳自父母,但這並不能決定他最終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