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腦或是右腦,男人或是女人,右利手或是左利手,無論如何進行分類,我們的每一顆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
左腦講求邏輯,右腦常常不羈
近期,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出生了一名長有雙頭的女嬰,目前女嬰情況穩定,但醫生表示,女嬰最終能否存活還有待觀察,生存概率取決於兩個頭共享器官的情況。
盡管連體嬰兒的消息在當今的社會已經算不得稀奇的事情,但是一個身體卻長有兩顆頭顱不就相當於一個人有兩個大腦了嗎?其實我們普通的人未嚐不是如此,我們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雖然作為一個整體置於顱腔內,但它們因為身體上諸多感覺器官都是對稱的,加之其在於大腦中的神經位置也比較固定,於是長此以往,大腦也變成了兩個半球。雖然它們形態對稱,並且幾乎平分了所有的腦構造,但因功能的截然不同以及各自獨立的意識活動,若不是胼胝體的僑聯,它們將會成為兩個獨立的家夥。
不看不知道
大腦的分工
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得主羅傑·史貝尼教授將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歸類整理如下:
右腦(本能腦·潛意識腦)左腦(意識腦)
1.圖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想象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念力、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力)
5.左腦(意識腦)
6.知性、知識、理解、思考、判斷、推理、語言、抑製、五感(視、聽、嗅、觸、味覺)
感謝熱帶魚對於左右腦研究的貢獻,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通過對它們腦內“韁核”(左右腦中均含有這個部分)部分的發育過程的實驗,發現由於兩種神經細胞誕生的時機不同,因此導致了左右出現差異,形成了非對稱的結構,我們人類也很可能有同樣的腦神經細胞形成機製。
左腦常被稱為“文字腦”,主要處理文字和數據等抽象信息,具有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有理性和邏輯性的特點,所以又有“理性腦”的封號。也許正是因為它過於理性,執著於邏輯與秩序,有時候那些看上去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也會被勉強地解釋,以此讓它們變得“有意義”。
相對的,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象、綜合等功能的右腦則是“圖像腦”,側重於處理隨意的、想象的、直覺的以及多感觀的影像。它是通過圖像進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夠將語言變成圖像,甚至把數字變成圖像,把氣味變成圖像。右腦將看到、聽到和想到的事物,全部轉化為圖像進行思考和記憶。當右腦分析一個詞時,比如右腦讀“貓”這個詞時,會自動地在右腦的影像庫中搜尋貓的形象,然後將貓這個詞與它的圖片、感覺鏈接在一起。在分析一句話,比如“貓在睡覺”,影像庫中出現的就是一隻貓在太陽底下蜷成一團迷迷糊糊地睡覺的圖像。或許還夾雜著輕微的鼾聲。“照相記憶”利用的正是右腦的圖像處理能力,無論是大段的文字,還是一幅幅的圖片,當右腦想記住什麼內容時,都先把它們轉化成圖像攝入腦海,就像照相機一樣,把內容在大腦中定格成一幅圖。用到時,腦海中的圖像便浮現在眼前。利用右腦的圖像記憶原理,在快速閱讀的高級階段也是用的圖像閱讀,見圖不見字。古人所雲的“一目十行”正是大腦的圖像閱讀功能的體現。
就像上麵所描述的,左右腦分別有著不同的專攻項目,基於項目的不同,似乎又賦予了大腦不同的風格——左腦講求邏輯,像個偵探;而右腦常常不羈,好似藝術家。
假設我們置身於這樣的場景:門窗緊鎖的密室內,一位人緣甚好,體格健壯,頭腦聰慧的中年男子平靜地倒在地板上,沒有了呼吸;在他的腳邊有一串謎樣的數字“13~3~2~21~1~1~8~5”……偵探會說:這也許是一起熟人所為的謀殺案件,因為現場沒有搏鬥的痕跡,而且被害人身體強健,不會被輕易地撂倒。看,這個被打亂的是斐波那契(Fibonacci)密碼,它在暗示著什麼?而“藝術家”可能會靜靜地坐在某個角落,構思起靈魂離開肉體那一刻的場景,或者他在琢磨外星人是如何取走男子的心髒也不一定,誰叫他總不按常理出牌呢。
盡管如此,左、右腦依然用特別的關係告訴我們,不能夠隨便將它們分離。是的,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右腦支配左手、左腳、左耳等人體的左半身神經和感覺,而左腦支配右半身的神經和感覺(視覺和聽覺稍有不同,它們是不完全交叉的)。
當然大腦和身體的神經連接並不是直接交叉的,否則就會產生混亂,所以神經細胞是一段一段的連接在一起,中間隻有很小的一個空隙讓一些神經遞質等通過。不要小看這樣的結構,它無疑是最優化方案。當大腦健康時,左右半球可以精確地控製相對應的身體,然而一旦大腦受到損傷,經過各種“神經遞質”,就會使沒有大腦控製的那些神經進行斷裂、生長,最後和健康的大腦神經進行重新連接。
也許您還是會說:即便平行也沒關係吧,大腦損傷後再生長連接成交叉不就好了嗎?經過研究對比,還是“交叉”的恢複來得快,看來這是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自然和祖先為我們選擇的禮物。
鑒於大腦如此複雜的運作方式,左腦工作的時候右腦就處於α狀態,即休息狀態,並且隨時準備協助左腦。右腦工作時左腦也一樣。但實際上我們的大腦並不是單純地像我們認為的那樣以邏輯和抽象來區分。實際上很多左腦的功能右腦也有,右腦的功能左腦也具備。所以,即便我們發現如果“兩個大腦”獨立使用可以使人的反應速度提高2倍,但是也不能否認這兩個半球間的親密關係,隻有共同合作才能發揮最高的效能。
不看不知道
半腦女孩
科學家發現,德國一位隻有半個大腦的10歲女孩一隻眼竟然能有兩個視場,這是在全世界發現的唯一病例。
這個小女孩是德國人,她的一隻眼既有左眼的能力也有右眼的能力。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顯示這個沒有完整大腦女孩的大腦是如何處理來自左視場和右視場信息的。這個女孩還在母親子宮裏的時候,她的大腦右半部分就停止發育。視覺信息由眼睛後麵的視網膜收集,經過瞳孔晶狀體時倒立成像。通常,左視場和右視場由相反的兩次大腦處理並成像,但是科學家對這名德國女孩的大腦掃描發現,本該在大腦右半部分的視網膜神經纖維轉到了左側。他們還發現,在女孩大腦可合成右視場內部圖像的左半部分的視覺皮層內有突起物形成,該突起物可處理並成像右半部分缺乏的左視場。
首席研究員拉爾斯·姆克裏(Lars Mccree)說:“該研究還發現,在涉及自我組織機製形成視覺圖像時,大腦有著驚人的彈性。大腦有驚人的可塑性,但是,看到這個女孩的半個大腦已經學會補償失去的那一半,我們還是震驚不已。雖然缺乏半個大腦,但是這個女孩有著正常的心理機能,能過正常而舒適的生活。她風趣、迷人和聰明。”
女孩3歲時身體左側曾經曆短暫的痙攣,之後在進行磁共振成像時醫生發現她的大腦發育不良。除痙攣(現在痙攣已經治好,隻是左側發生輕微偏癱)之外,這個女孩有著正常的發育和病史,正常上學參加活動,如滑旱冰。
為什麼會有左撇子
在攪動香濃咖啡的時候,您習慣用哪隻手呢?大多數的朋友都會回答是“右手”吧。我的回答不同,我用勺子。別合上書,這隻是個小玩笑而已。因為前麵我們提到了左右腦的問題,所以現在要開始闡述有關善用右腦的“左撇子”的研究了。
生活中有人習慣用左手操作器具和使用物品,俗稱為“左撇子”,科學術語叫做“左利手”。自然地,習慣用右手的人就叫做“右利手”。因為世界上各國對於“利手”標準不盡相同,所以我們隻能通過粗略的統計(將天生使用左手寫字或者拿筷子的人定義為左利手)得到一些結果:習慣用右手的人占90%以上,隻有少數人是左撇子。這是一個有趣的論題,我們先來看一下人類為什麼會偏重於使用某一側肢體吧。
從實踐的角度出發,集中使用一側手,可以訓練使得單隻手更為簡捷迅速。持續使用同一隻手,有利於手技能的改進並提高手活動的強度,從而提高效率、耐力和靈活度。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簡單的活動,如提包,人們往往不那麼分左右手。而複雜的活動,如寫字,卻往往都隻會用某一側手。
從這個角度說,動物越高級,肢體動作越複雜越精細,這種複雜精細的工作由某一側肢體擔任,而另一側肢體起輔助作用,有利於這個生物能量體係節能,因而是一種合理的選擇。進化選擇了人類單側肢體更發達,也正因為如此,和一般哺乳動物比較,人類是肢體側向性發展最明顯的。
考古學的發現也印證了這一點。史前時期的岩洞石刻動物畫中,許多側麵像是朝右的,這是站在左撇子角度觀察和描畫的結果,表明古人類中用左手很普遍。新石器時代的工具,有一些是左側打磨鋒利,而另一些是右側打磨鋒利,二者比例相當。
這表明,石器時代的人類左右手的使用是均勻的,並不那麼強調使用哪一隻手。進入青銅器時代,銅製的鐮刀卻幾乎清一色是右手使用的,這暗示右手已完全占了上風,因為複雜的勞作要求手的動作更精細。無怪乎有些人類學家把青銅器時代作為“右撇子時代”的開始。
不看不知道
動物也有左撇子
許多動物也對自己“雙手”的使用有明顯的偏愛。我們常見的龍蝦的兩隻鉗子通常是不對稱的,這就存在一種使用偏向的差別。“左撇子”龍蝦的左鉗子大些,也更有力,會成為它們抵禦外敵和捕食的主要工具,而右邊的鉗子通常起到輔助作用,在進攻時還會用來“虛晃一槍”,掩護左鉗的攻擊。
同樣,“右撇子”龍蝦通常右鉗大而有力。海螺的外殼多為右旋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左旋的。因此,自然界中存在很多不同方式的“左撇子”動物。這個龐大隊伍中甚至還包括了5億年前的三葉蟲,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古代海洋動物的化石有時會缺損一小塊,這是它們當初遭受攻擊時留下的傷痕。這些有缺損的化石,大約有四分之三的缺損部位在右邊,這也許說明,大多數三葉蟲向右邊旋轉以躲避攻擊,而四分之一的左撇子選擇了逃向左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