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成規模的戰爭,充分顯示了康熙的雄才智慧。他在治理國家方麵也有很成功的措施。
玄燁深知,“民生安危視吏治”,貪官汙吏的勒索和壓榨是激起民變的直接原因,因此他十分重視整飭吏治,主要表現在以下諸方麵:
第一,玄燁非常的注重充實對官吏的各種考核製度,清入關定都北京之初,沿用明例對文職官員實行“京察”、“大計”。京察就是考察在京官員及三品以上的地方官;大計則是針對地方州縣至府、道、兩司官員的考核。但由於種種原因,考核有名無實,致使吏治敝敗不堪。鑒於此,玄燁決心嚴申考核,並整頓“京察”、“大計”製度。
第二,玄燁注重懲治貪官汙吏。他認為,對那些被糾劾出來的貪官汙吏,必須嚴懲。
第三,玄燁重視選拔官員,其中對大員,更是慎而又慎。他認為:督撫清廉,下麵的屬員就會交相效法,皆為良吏。為了考察各地官員的實際政績,玄燁還常常通過派遣到外地去的欽差大臣,或借外官升遷調動、來京朝覲等機會,向他們打聽各地督撫等官的表現。
第四,玄燁注重獎掖廉潔、表彰清官。認為,為官之人“德勝於才,始稱可貴”。這種“德勝於才”的官即為清官。玄燁在位時,他曾多次訓諭臣下,要向朝廷多薦舉清官。因此,一大批清官得以施展才華。玄燁不僅要臣下薦舉清官,自己也親自表彰清官。據粗略統計,經他親口稱讚的清官就有230人之多。如他稱讚於成龍為“今時清官第一”;彭鵬“居官清正,不愛民錢”;稱道陳賓“從古清臣亦未有如伊者”。
玄燁整飭吏治,構成了他整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在很多具體作法上,並沒有超出傳統的封建統治者所倡導的範圍,他所處的地位又使他不能看得更深更遠。但是,玄燁整飭吏治所收到的效果則是明顯的。從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中,貪風有所抑製,官場也比較清明,達到了一個盛世就局麵。
玄燁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曆史時期,而清朝的製度也使他這一時期的治理非常的困難,幾乎所有的漢族文人都不願做清朝的官員。他親政後,否定了輔政四大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錯誤作法,目的在於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消除對清王朝的潛在威脅。他認為,士為四民之首,要爭取民心,扭轉漢族人民的反清情緒,關鍵在於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因此,他采取了種種措施爭取和使用知識分子。
玄燁南巡時,曾多次拜謁明太祖的陵墓,並親筆書就“治隆唐宋”的匾額,懸掛在祭殿之上。他還曾提出要查訪明室後人,授予官職,讓予官職,讓其看守陵墓。後來由於沒有查到,便改派清朝官員按時致祭。他還親自到孔廟祭孔,對孔子的後代廣施恩寵,從感情上對漢族士大夫進行籠絡,這種做法從後來看出,是非常的可取的。
玄燁還於康熙十七年特設“博學鴻詞科”,千方百計吸引明代的遺老和各種人才。玄燁要求各級官員將品學兼優之士薦舉給朝廷;以便他親自考察錄用。但應試的這些人也隻是當時漢族學者中的二三流人物,如顧炎武、黃宗羲、李頤等人始終拒絕參加應試。康熙對他們也采取了寬容的態度。關中大儒李頤托病拒絕應試,被人強行抬到西安,李頤便連續六天湯米不進,以示抗議。清朝官員無可奈何,隻好又派人將他送回家鄉。後來,玄燁巡幸西安,點名要見李頤,李頤托病推辭。康熙不僅沒有降罪,還親題了“誌操高尚”的匾額賜給他的兒子,以示褒揚。
玄燁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懷柔政策是有前提的,這便是要有利於鞏固清王朝的統治。一旦漢族士大夫的言行被認定危及了清王朝的利益,就會遭到殘酷鎮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