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2)

6

君浩開始對沙龍裏的議論感興趣了。碧瑩是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女人,君浩又是她喜歡的人,如今見君浩在沙龍裏有說有笑了,很是高興。她感到,君浩好象和自己一樣,對曼茹和鴻文的事也看開了,能用正常心態去對待了。往往在人們高談闊論時,他們倆會悄悄議論,但他倆的議論又常常會引得大家參加進來。君浩對現今社會上的很多事是不理解的,但他感興趣的還是音樂。他不清楚,為什麼世界上那麼多著名的音樂作品就不能在中國普及。如果說器樂作品比較高深,印象派、抽象派、現代派等作品難以理解,但那些世界著名的歌劇、舞劇和世界名曲、民歌,隻要譯成中文,用中文演唱,老百姓是可以接受的。我們的音樂家、藝術家為什麼不去做這一工作。君浩不說是不說,一說就讓大家發懵了。沙龍一下子靜了下來,碧瑩怕泠場,急忙給大家解釋起來。她說:

“君浩說得麵太廣了,我以歌劇為例,給大家說說我的看法。西方的歌劇和舞劇起源於宗教,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隨著文藝複興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歌劇有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是由音樂、歌詞和演員的藝術表演來體現的。音樂和演員的表演可以不分國界,觀眾都能看懂、聽懂,但歌詞就不同了,即使在西方各國,語言也各不相同。要想讓觀眾看明白,聽得懂,清楚歌劇的內容,必須將歌詞翻譯成本國語言,再進行演唱。西方國家這樣做了,所以歌劇能在西方各國流行、普及。我國的音樂工作者也這樣做了,隻是做得不夠,收效甚微。這主要是歌劇中的歌詞不僅要翻譯得好,還要配到音樂裏去,即符合劇情,又能讓觀眾感到優美動聽。從西方介紹來的歌劇,絕大部分是世界名劇,人類精神文化的精華。要想讓它在中國傳播時不走樣,不變得平庸,讓中國人真得感到這是世界一流的作品,去接受它、喜歡它,翻譯者就必須有極高的音樂修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才行,或者有高水平的翻譯家和音樂家密切配合才能做到。這也是我國翻譯西方歌劇作品少得原因之一。君浩說得好,既然觀眾是來劇院看戲,就想看懂。不把外國歌劇中的歌詞翻譯成中文,用中文演唱,人們誰能聽得懂。隻有讓人們在看歌劇時懂得劇情,通過音樂、語言、演員的表演來欣賞歌劇內容,人們才能了解那些外國歌劇的藝術魅力,使外國歌劇在我國普及和流行起來。這幾年我們也看到一些歌劇用原文加中文字幕的方式來讓觀眾欣賞,但那也不是唱給我國觀眾聽的,是為了讓外國的經紀人看中,被邀請到國外去演出。中國的觀眾會說,算了,反正你們也不希望讓我們聽懂看懂,我們何必來劇場受罪。所以外國的歌劇在中國很難普及和流行。”

隨著碧瑩的發言,沙龍裏的氣氛又熱鬧起來。文藝評論家錢一鳴說:

“其實,我國歌劇發展的曆史也很早,而且,歌劇也是人們最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成立了中央實驗歌劇院,56年中央實驗歌劇院又分為兩個歌劇團,一團就是現在的中國歌劇舞劇院,以創作、演出民族新歌劇為主,二團就是現在的中央歌劇院,以學習和演唱西方傳統歌劇為主。”民族新歌劇“是用民族唱法,借鑒歐洲大歌劇的創作技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民族新歌劇《白毛女》家喻戶嘵,是我國歌劇發展的”裏程碑“,中國人很少有不會唱的。此後,在我國湧現出大量新劇目,如《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小二黑結婚》等,有很多作品也拿到外國演出過。民族新歌劇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容和表現形式與群眾生活緊密結合,創作題材逐漸拓寬,音樂創作和聲樂訓練也越來越多地吸取西方傳統歌劇的技巧和方法,所以,日臻完善。歌劇中的那些唱段旋律優美、流暢,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深深地打動了人們的心靈。象《紅霞》,《洪湖赤衛隊》、《紅珊瑚》、《江姐》、《草原之歌》、《阿依古麗》等作品,每次演出,觀眾都會在劇場前排長隊購票,還有徹夜排隊守侯的現象,多麼感人。那時候不隻是各省市的歌舞劇院上演歌劇,連許多縣城也有自己的歌劇團。可以這樣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曾經有過一個空前繁榮的歌劇時代。在這種歌劇熱潮的帶動下,人們也開始熱愛西方的歌劇,象《茶花女》、《葉甫根尼。奧涅金》、《蝴蝶夫人》、《卡門》等歐洲經典歌劇。至於西方歌劇為什麼在我國普及不起來,我想,剛才碧瑩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西方歌劇翻譯作品少,不能用中國語言去演唱,觀眾聽不懂,是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