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教學相長—星雲大師談教與學(1)(2 / 3)

“玄機。”

“那你一天能織多少布呢?”

“寸絲不掛!”玄機說完,便覺得自己的回答一定會得到雪峰禪師的讚賞,於是起身告辭後便往外走。

雪峰禪師突然喊住她:“玄機,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

玄機一聽,趕緊回頭去扯自己的袈裟衣角。

雪峰禪師哈哈一笑:“好一寸絲不掛!”

這位比丘尼本已經懂得了禪的機鋒,能夠比較自如地應對雪峰禪師的考問,但是一聽到禪師說袈裟拖在了地上,馬上就做出了和普通人一樣的反應,可見她隻知道如何解釋自己的名字,並未在心中做到了無掛礙,也就是說她並沒有真正懂得禪的意義。人一旦陷入這種明明不“知”卻自以為“知道”的誤區,就很難對自己做出準確的定位。

有時候,學習需要一種偏執的精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是一種無益的虛榮。

真正的真理是經得起考驗的,所以越是經過反複推敲與驗證的事實距離真理越近,也越能經得起時光的考驗,其散發出來的光熱,在未來的日子裏,會照亮更多人的前途,溫暖更多人的人生。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真理,從而體驗生活的更多樂趣,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價值。然而獲得真理的道路總是崎嶇的,真理不是雜草,盡管隨風飄落的草子也可蓬勃生長,但終會被鏟除而難以營造茵茵綠島;真理像是玫瑰,總能在枝頭綻放出別致的美麗,但並非一伸手就可摘到,那些銳利的刺兒,像是盾牌一樣,令人知難而退。

冰心曾說:“成功的花,人們隻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真理的獲得也是如此,隻有勇敢的、執著的,甚至有些偏執的人,才能在學習中獲得最寶貴的真理。

【星雲開示】

除非不學,要學就要學會,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問,要問就要問懂,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想,要想就要想通,否則決不放棄;除非不知,要知就要知透,否則決不放棄。

三更有夢書當枕

【智慧分享】

讀書要珍惜時間,懂得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讀書,不要讓光陰白白溜走。

【人生道場】

《越絕書·外傳枕中》雲:“以丹書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

這大概是“枕邊書”最早的由來,夜闌人靜時,捧一卷書在手,隨手翻閱,自在消遣,心也隨書中內容遨遊於天際,喜悅從心底油然而起,不啻為清福一件。

星雲大師告誡眾生讀書當善用時間,讀書要刻苦。俗話說“黑發不知勤學早,老來方悔讀書遲”,與其日後悔恨對光陰的虛度,不如將現在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時間財富。

三國時董遇讀書的方法是“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就是說,充分利用寒冬、深夜和陰雨天,別人休息的時間發奮苦學。他還認為“三餘廣學,百戰雄才”。

宋代的錢惟演曾任右神武將軍,在文學方麵也有頗深造詣。他從小生長在富貴人家,卻沒有不良嗜好,唯一的興趣就是讀書。他曾經對僚屬們說,他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著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如廁的時候則讀小令。

謝希深也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如廁一定帶上書,讀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對此,歐陽修回答說:“餘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閑暇時間裏確實蘊藏著偉大的力量,它足以使你成為不同尋常的人。古今中外,凡事業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於駕馭閑暇時間,並充分利用時間學習的人。

讀書學習,時間的保證非常重要,同時,還需要有一種刻苦的精神。所以既有車胤聚螢讀書,又有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

出生於晉朝的車胤,本來是富家子弟,但年幼時遭逢變故,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但他在逆境中保持著積極的學習態度。

他年輕時很懂事,又能吃苦耐勞,隻是白天要幫人幹活,沒時間讀書。晚上有時間讀書了,卻又沒有錢買燈油。一個涼風習習的夏夜,車胤在院中散步的時候看見幾隻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他靈機一動,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製的小袋子裏,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夜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