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主持人職稱評定與業務科研 (5)(1 / 3)

深刻把握節目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批判,對於沒有新意或生命力已不長久的節目,我們要大膽的放棄,尋求新的出路。隻有深刻的認識加上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麵而準確地作出批判。

批判性是指嚴格的評估以及精細地驗證原有的假設和方案以及過程。這是準確掌握真理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極為重要的品質。所謂批判性是自我意識對思維活動參與作用的結果。思維批判性的品質主要表現在對問題、方案或假設的分析性、策略性、全麵性、獨立性等方麵。不為情境的暗示所左右,不人雲亦雲、盲從附和。這點對於電視節目主持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主持人隻有在認識節目深刻的基礎之上進行自我批判,才能最大限度的自我提高。

3節目構思

1)受眾為前提

我們提到的受眾一般是指:接受信息傳播的群眾。原指演講的觀眾,引入傳播學後,泛指報刊、書籍的讀者,電視的觀眾,電影電視的觀眾。也就是說,受眾又被稱作受傳者、接受者、傳播對象等。

受眾勿庸置疑的是電視進行大眾傳播活動的唯一的也是終極的目標。因此,在節目構思時,絕對不能忽略受眾這一重要因素。要想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就必須了解受眾,關心受眾;檢驗傳播效果如何也必須從受眾方麵來衡量。

受眾在大眾傳播活動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不僅是“新聞產品的消費者”、“新聞符號的譯碼者”,同時還是“新聞作品的參與者”、“傳播效果的反饋者”,難怪受眾也被稱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上帝”。誰又能忽略並怠慢上帝呢?為“上帝”服務當是義不容辭的。

受眾對於節目選擇的自在、自主性固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傳播者對產品的加工在產品出手以後也就完結了的想法並不確切。也許形式的加工是停止了,但是對於它的思考不會終止。傳播者必然要去關注、了解節目的傳播效果,為下一次構思提供借鑒,受眾對於節目選擇的自在、自主性,決定了節目創作者應該在把握欄目宗旨的前提下,投其所好,製作精良的節目,吸引受眾。電視電視節目的空中大戰,說到底就是受眾爭奪戰,是節目質量的優劣較量。

電視的出現、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的閑暇時間的使用,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所以施拉姆提出的“所有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麼”的觀點很有道理。人們普遍認為電視是各種媒介中對社會化最有影響的,雖然它並非像父母和學校老師那樣,有意使我們社會化。雖然所有的兒童看電視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娛樂,但我們不能低估伴隨著娛樂無意中學習的數量。兒童從大眾媒介學到了大量的事物——特別是耗費了他們許多時間的電視。他們掌握了事實、處世的態度、人們如何行事以及在許多社會環境中別人會期待他們做些什麼等情況。他們的行為有不小的一部分是以他們在顯像管上看到的事物為範本的。他們既通過直接的也通過間接的方式學習。

意識到電視電視節目所具有的教育特征,主持人在節目構思時對選題、主旨、內容的確定,必須要仔細考慮、嚴格篩選,以求達到節目最大的受眾。

受眾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由無數個體彙集而成,生存於各自不同的生活空間。因而也存在著各種差異,諸如性別年齡、文化修養、性格愛好、閱曆職業等等。由此形成審美趣味、審美價值取向的差異。有人比喻受眾在傳播活動中,猶如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都根據個人的口味及當天的食欲來挑選食物,而自助餐廳供應名目繁多的飯菜就相當於媒介提供的各種各樣的訊息、節目。如此說來我們的節目主持人,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個大廚師。節目構思的過程就像廚師的選料、配料的過程,要考慮顧客的口味。主持人的受眾意識正是表現在對受眾群體的研究、了解,並且要及時對傳播效果進行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總之,主持人心中有了受眾意識,就能在構思中,既注意節目的一定針對性又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多層次性,提高節目的引導性、適應性和傳播效果。

2)有欄目意識

在構思節目時,首先就要有非常強烈、鮮明的欄目意識。對欄目風格要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也就是說,要了解其它欄目的特點,分析它們與自己的異與同,從而揚長避短,張揚自我的欄目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