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電視電視節目發展迅速,欄目繁多,令人眼花耳亂,空中大戰此起彼伏。每一次升級都以欄目的滾動更新為先導。節目構思,本身就是智力的角逐。你對他人節目的了解如果能同對自己節目的把握一樣不相上下,那麼就有可能智高一籌。因為欄目現象是複雜的。不同類型的節目之間存在著差異,這自然是一目了然的事,但是,其中還有共同的地方,你也許就看不清了;反之同類型的節目,共同點清楚了,差異或許又忽略了。清晰的欄目意識,就是不僅明了自我,同時還能辨析他人,能在同中析異,異中尋同。
比較難以辨析清楚的是專題節目與其它節目間出現的交叉現象。比如:紀實性專題節目與新聞性專題報道,它們都強調節目內容要真實,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不容許虛構和杜撰,在形式上跟紀錄片比較接近等等。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兩者。需要注意它們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同。首先,製作專題節目與新聞節目的出發點不同。新聞專題報道著眼於最新信息的傳播,比較注重時效,強調用事實說話。而專題節目著眼於教育人、感化人,因而注重內容的生動有趣與思想觀點的鮮明、深刻。至於事件發生的時間則無關緊要。其次,兩者對真實的要求內涵不同。
新聞節目不僅要求基本事實要全部真實,而且要求具體細節也要真實,因此,新聞節目是不允許組織拍攝的。而專題節目以傳播知識為主,故對科學知識、曆史事實要求真實、準確,至於畫麵可以靈活處理,可以組織拍攝。由於欄目宗旨的不同,在表現形式上也就有明顯不同。新聞報道往往是靠抓拍、搶拍拍下來的,一般不作補拍,因此在用光、構圖等等上都有局限性,為了趕時間,也不可能像專題節目那樣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都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以精雕細刻,然而專題節目的表現方法比新聞節目豐富得多,自由得多。因此一般說來,專題節目與新聞節目相比,具有更強的形式感,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更加完整,也就更具藝術欣賞價值。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專題節目與文藝節目,專題節目與教學節目,也是同中有異的。
對於欄目的認識,首先需要把握住它的根本大綱——欄目宗旨,而後逐一細細分析比較,比較應側重對其內容與形式的構成,展示作整體上的分析、研究。清晰的欄目意識,是主持人節目構思的方向盤、導向輪。
主持和內容是一個整體,但內容和主持任何一方都非決定因素,有時主持可使節目生輝添彩,有時也可使節目流於一般。好的主持可以帶出一台好的節目,而好的節目有時可以讓人忽略主持的存在,所以二者同樣重要。
是《實話實說》造就了崔永元?還是崔永元造就了《實話實說》?這個問題就象是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無解,可以說主持人與欄目是密不可分的。
創新、創優的實質就是共同提高。
3目光敏銳、敢於開拓
敏銳的目光和開拓的精神是主持人發現和識別新聞價值、傳播價值的能力,也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的集中體現。缺乏新聞敏感的新聞從業者,無法識別新聞、采拍新聞,並確定有意義、有價值的選題,也就無法履行自己的基本職責。
主持人在節目構思時思維的敏感性,主要表現在確立選題和內容定位時,能在繁多的事件中迅速確定並判斷某一事物的典型意義和指導意義;能夠判斷某一事物是否為群眾所普遍關心和感興趣;能在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和一般的新聞線索中挖掘出獨到的見解,做出有價值的節目;善於敏銳地鑒別、篩取許多事實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實。
台灣、香港兩地的電視人有著較強的開拓意識,他們特別注重節目上的聯合。這種聯合形式多樣、新穎獨到。
異地聯播、聲報聯合、聲屏聯合、聲屏報聯合、聲企聯合,聯合方式多種多樣,使電視節目真正以一種超前的、全新的樣式介入社會,走進市場,“借助他人力量,揚我電視優勢”已經在台灣和香港的電視節目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例如前幾年由香港電台和香港民政事務署聯合舉辦的近萬人參加的大型馬拉鬆音樂會——“太陽計劃1998香港是我家健康生活音樂會”是一次宣傳健康生活訊息,增強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的一次開拓性活動。演出陣容十分強大,出席的歌手超過40個單位,音樂會長達6小時。這些節目,不但在節目形式上、活動樣式上全新,在技術手段上也較為先進。為了讓更多樂迷有機會分享這次音樂盛會,香港電台除了作電台現場直播外,並通過互聯網科技作聲音及影像直播,使世界各地樂迷能在港台網站上同步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