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主持人職稱評定與業務科研 (3)(1 / 3)

1資料的獲取

由於研究和論文寫作所涉及的主要是間接資料,所以,這裏談的資料的獲取主要是指間接資料的獲取,間接資料的獲取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1溝通交流

交流是通過談話而從別人那裏獲取信息資料的一種方式。采取這種方式時,要注意這樣一些事項:第一,要準備好交談的話題,即要帶著問題去與人交談。而且在交談開始 時,要主動表明自己的來意,提出問題。如果在交談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不斷提問。第二, 要選擇好交談的對象。選擇理想的交談對象是提高交談質量、通過交談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的 關鍵一環。所謂理想的交談對象是指對自己所要問的問題能夠回答或回答得好的、在某一方 麵學有專長或具有一定研究造詣的教師、專家、學長等。

2學術討論

參加學術討論也是獲取非文獻類信息資料的一種重要方式。學術討論是指由若幹個專業相同、相近或相關的人士參加的、就某一問題進行麵對麵的交流、爭論的集體性認識活動。由於參加學術討論會的人多是一些專家、學者或學有專長的人,而且 討論會的這種特點,不僅能向我們提供有價值的資料信息,還有可能幫助我們梳理已掌握的資料,提煉出一種理想的觀點。

搜集非文獻類資料信息,除了交談、和參加學術討論會等方式以外,還有聽學術報告會或學術講座等的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都要將有價值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為主持人的論文寫作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和行文思路。

2資料的分類

撰寫論文所需要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這些資料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就研究的性質和特點來看,我們這裏所要討論的資料大致分為三類:原始資料和研究資料,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觸發性資料和靈感性資料。

1原始資料和研究資料

所謂原始資料,是指隻反映研究客體的實際狀況而不反映人們對研究客體的認識利用情況的資料。

原始資料的形態多樣,其來源也十分廣泛。如通過觀察、實驗、調查等途徑所得到的資料,大部分都是原始資料;當然,相當多的文獻資料也屬於原始資料

學術的發展具有鮮明的繼承性,今人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前進的。這表明,寫作論文,除了利用原始文獻資料以外,還要參考利用研究資料。我國古代哲學家荀子曾說: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嚐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充分地占有研究資料,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如同登高之博見,是我們進行研究並完成科研論文的必備條件。

由於研究資料是別人的研究成果,對於我們初學寫作的人來說,具有某種意義上的“先見性”,容易使我們陷入一個固定的框子之中,嚴重束縛我們的思路。那麼,如何打破這種研究寫作中的“困境”呢?對此,不妨采用“分階段搜集資料法”。所謂“分階段搜集資料法”,是指所有的研究資料最好不要一下子全部查閱完,而是首先查閱一部分如五篇或八篇文獻資料,在研究消化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提煉概括出自己對問題的獨立看法(觀點、角度、結構等),並擬製出寫作提綱甚至寫出文章第一稿,之後,再去搜集查閱更多的資料,這時的資料搜集就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當文章進入修改階段後,還應有針對性地去搜集一部分資料,以利文章的修改定稿。可見,采用“分階段搜集資料法”,是要在一開始就將“我”的思維引人資料的搜集工作中,使“我”的思路起主導支配作用。這既能擺脫自己被別人的觀點所左右的困境,又能使自己很好地完成論文的寫作。

2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

我們把資料分為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主要著眼於資料的搜集方式和資料自身形態的不同。

直接資料是研究者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科學實驗活動所獲取的資料,是通過調查研究、實地考察以及通過觀察和實驗等途徑直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這類資料往往具有一定的直觀性,它不依靠任何媒介,不需要任何傳輸手段,就可以被研究者的感官直接感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