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間接資料,是指研究者通過特定的情報傳遞渠道得到的資料,是具有固定的載體形式的資料。或者說,間接資料是研究者從閱讀文獻、書籍、報章雜誌等方麵獲得的材料。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材料(又稱一次文獻、二次文獻)。
3觸發性知識資料或靈感性知識資料。及時捕捉觸發性的資料,往往是產生新的觀點,完成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的重要契機。有時,研究者或寫作者掌握了大量的資料,並對這些資料作了充分的研究,但對究竟如何排列資料,哪些資料之間有聯係,從資料中能提煉出什麼樣的觀點等,卻可能總是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偶爾接觸到的一點資料,也許會同原有的資料在頭腦中相碰撞,驟然閃出靈感的火花,於是,事物間的聯係清晰起來,新的見解產生出來
那麼,如何才能及時有效地捕捉觸發性資料或信息呢?關鍵是要多讀、多想。因為隻有多想,才能在大腦皮層上形成優勢灶,使思維處於極其活躍的臨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頭腦中原來掌握的資料信息之間就會容易溝通碰撞並產生靈感,或者新掌握的資料信息與頭腦中原有的資料相碰撞而產生新的思想火花。當然,要捕捉這種具有一定偶然性的“靈感”或“火花”,最好隨身準備一個筆記本,以便能及時迅速地將其記錄下來。
充分的占有資料,是主持人寫出優秀論文必不可缺的條件,有了好的選題,有了充分的資料,頭腦中才會有一條清晰而明朗的寫作思路。這樣的論文寫作才會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也隻有這樣的論文才能促進廣播電視事業的更大發展。
三 主持人如何寫出優秀的論文
1 掌握方法
主持人論文的寫作條理要清楚,但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表述的直陳化、思路的明析化、及內涵的理性化等方法,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內涵的理性化。主持人內涵的理性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麵上,一是對主持工作的性質、使命有清醒的、科學的認識;二是對傳播內容有全麵的、深刻的把握。
大眾傳播應是理性的傳播,是以科學理性為指針的。對傳播內容作深入的理性思考,是多位作者論及的話題。許多廣受稱道的作品,正是以對社會有深入的觀察分析見長。作者從實踐升華,論有所依,特別服人。
了解到了主持人自身對媒體和社會的責任感。感受到主持人自身應該用科學的理論、正確的輿論和高尚的精神引導人的神聖職責。主持人應有的這種自覺性,不僅為國情所規定、個人良知所要求,也與主持人節目的特點相關。主持人既受信任、委托而自行把關,自當分外兢兢業業地工作。
理性是認識高級階段的特征。主持人的論文寫作隻有進入了理性的層次,人的認知才可能是全麵、深刻的,因而傳播才是可靠的、負責任的。情感、技巧永遠重要,它們仍是今天研究的熱點,但廣播電視既是有所為而為,它在傳播中的情感施予或回應,自然也在理性的觀照之下。就主持人節目來說,它們大多服務於精神文明建設。所謂理性傳播或傳播的理性觀照,當今應當特別注意的是,主持人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規範,信守一定的社會公德,同時還要消除不利的物欲化傾向,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提高辨別真偽、分清良莠的能力,幫助人們全麵地認識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認識到這一點,主持人的論文寫作才能更具深層的內涵。
2緊密結合廣播電視的實際
主持人的論文寫作在掌握了一定的實用方法以後,更應該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和廣播電視改革的實際,總結自己創造性經驗,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目主持理論。
十幾年前,當節目主持人在我國聲屏誕生伊始的一段時期,不少研究文章動輒以西方主持人的標準作為參照來衡量評判中國節目主持人的優劣,以國外的理論觀點來評判中國節目主持人研究的理論是非。
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借鑒和吸收國外主持人一些好的做法、經驗和有益的理論是完全有必要的,現在是,將來還是。但問題的關鍵是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民情和節目主持的實際,不能拘泥於外國傳播學者怎麼講的,外國著名主持人是怎麼做的套式。目前我國主持人節目與主持人研究已經從外國傳播學者和著名主持人的影子中走出來了。學者們的目光注視著國內節目主持人隊伍的素質構成,研究他們的成長道路和主持的特色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