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與教育
人們多半是依意向而思想,依見識與學問來談話,依習慣而有某種行為的。因此,意大利政治家馬其亞維爾說,人的性格和大膽的言詞都是靠不住的,隻有習慣才是可靠的。他舉了個例子說,如果是要謀殺一個人,應當考慮找一個什麼樣的人去做才合適?光找一個生性殘忍或者做事果決的人還是不夠的,而應找一個曾經殺過人的老手去幹才比較合適。可是,馬其亞維爾卻不知有個叫克利門特的僧侶,和雷維拉克、約雷垓、吉拉德他們一樣,都是第一次殺人的凶手,競也穩健得像老練的屠夫一樣:在流血事件中,誓言甚至也如習慣一樣有力。習慣的力量在別的事件上也到處能夠看出。你會感到奇怪,常聽到人們發誓說以後要做些什麼,或者說不再做些什麼,而結果卻是從前做些什麼,現在依然做些什麼,他們似乎都像是受習慣的巨輪推動的機器一樣。我們也常看到人們受習慣的暴虐支配,而做出各種蠢事來。印度人靜靜地躺在一塊木板上,而犧牲在火焰中。妻子也為自己的丈夫殉葬,爭著跟隨丈夫的屍體一起火化,古代撕巴達的男童常被擺置在月神戴安娜的神壇上受鞭笞,一聲也不喊叫。我記得在伊麗莎白即位的初年,曾有個愛爾蘭叛徒被判刑後,上書請求以柳條行刑,而不要用刑索來絞死他,他的請求理由是,因為從前的慣例是那樣的。俄國有些僧侶為了懺悔,常通夜坐在冰冷的水缸裏,直至被冰塊凍結為止。諸如此類的例子太多了。從這些例子中也可以看出,習慣對人們的身心有多大的影響力。
既然習慣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主宰,人們就應盡量設法養成好習慣:青年時代養成的習慣可以說是最好的,我們稱之為教育,而教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早期的習慣。我們可以看出,在年輕時無論學習語言或身體上的運動,都比較靈活而容易接受;而年紀大了以後,學起東西來便比較遲鈍而不靈活了。有的人並不固執,他們願意敞開心靈隨時準備接受新事物以補充自己,然而這樣的人到底是有限的。個人習慣的力量是這樣的大,團體習慣的力量則更大,因為在團體中,人們互相模仿,互相激發,以致習慣的力量會繼續增強而登峰造極,發揮最大的效用。無疑地,隻有優良的社會製度和社會秩序,方能使人類道德昌盛。民主共和政體和良好的政府雖可助長既存的道德,但要根本改良並非易事。不幸的是,如今最有效的方法卻被利用到最不理想的事體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