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敗了,就得有背負無窮無盡惡名的覺悟,這樣的皇帝、末代皇帝比比皆是。

古之商紂,又何嚐不是如此?

至此,李世民幡然醒悟。

他明白了為什麼李淵如此看中他大哥李建成,而不是功勞更加卓越的他。他一直以為是李淵偏心、李淵古板,卻不知他是因為怕他成為第二個楊廣,他了解他,知道他的魄力,壯誌雄心比之楊廣隻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大唐的根基遠比不上隋朝,當心他若成為大唐皇帝,一份才華非但不能給大唐帶來富強,反而會將大唐推向滅亡的結局,步入楊廣的後塵。

“父皇,兒臣不是楊廣,楊廣以自己的想法高於一切,為了自己的誌向將百姓的生命視為草芥,將天下人視為他成就大業的工具,無限度的奴役他們。兒臣做不到……並不是兒臣比他仁慈比他高尚,而是兒臣明白一個道理。”李世民看著李淵慎重的說道:“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楊廣身為皇帝站在萬萬人之上,自以為能夠主宰一切,卻不知正是因為有萬千百姓在,他才能成為一國之君。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最終會被百姓推翻。”

“因為楊廣濫用勞役,尉文通、王萬昌、翟讓、王薄、劉霸道、孫安祖、高土達、竇建德、張金稱、劉元進、杜伏威、孟海公……”李世民如數家珍的一口氣連說了六十四個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名字,道:“若無他們將天下攪亂,我李唐也無法趁亂世而起,從而進兵關中,一統天下。”

李淵動容的看著麵前高談論闊的兒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楊廣的才智幹略非但沒有讓隋朝昌盛,反而因為他陷入了罕見的大動亂。短短的六年裏,天下太平的大隋湧現出六七十起農民起義,直接攪亂了天下局勢,將隋朝推向滅亡。以至於如流星般璀璨的隋王朝二世而亡。

作為大唐的開創者,李淵不想步入前朝的後塵,將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將好不容易鑄就的李唐王朝二世而亡。

李世民有著不亞於楊廣的壯誌雄心,也有著非同非響的才能,李淵最怕的也是李世民會走楊廣的道路,因為他的野心才氣將唐朝推入深淵。

擁有楊堅遺留下來的財富都禁不起楊廣的折騰,大唐接手了隋末動蕩的爛攤子,底氣差楊廣何止十倍,更加禁不起折騰。

也是因為有了這種想法,李淵才一直堅持李建成為大唐太子,他看中李建成在政治上的天賦能力,認為大唐需要修身養性需要發展,而李建成的性子幹略能力正適合鞏固唐王朝的根基,讓唐朝二,你認為楊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李世民認真的聽著,對於李淵的這番話是極為讚同,聽李淵問到自己,不假思索道:“風兒年少,你不知楊廣,情有可願。其實我們這些有機會了解他的人都知道,楊廣並非一無是處。他能力不差,隻是沒有看清天下的本質。前朝經過大亂之後,民心思定。文帝楊堅極擅斂財,國庫雖然充裕,卻是典型的國富民弱。麵對如此局麵,作為一國之君,首要做的是讓百姓也跟著富裕起來。可偏偏楊廣野心太大,雄心太廣,直接給自己的年號定為‘大業’,意圖成就一番大業。可惜好高騖遠,不但沒有好好的治理國家,讓百姓富裕起來。反而連續不斷的壓榨民力,直接導致了大隋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