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 3)

學生們熱烈的響應鼓舞了我的信心。當我把演課本劇的設想告訴他們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一樣,馬上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接下來的角色競選也異常激烈,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報名。選上同學的歡呼聲、落選同學的歎息聲和其他同學的討論聲彙成了一支歡快、溫馨的交響曲。為了充分地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我交代了課本劇的一些相關要求後,就委托其中的一位同學全權負責,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排演了,囑咐他們如有不懂的地方就來問我。

兩星期後,同學們告訴我,他們準備好了,可以演出了。在一天下午的活動課上,我邀請了備課組的其他幾位老師觀看了這次課本劇的演出。短短幾十分鍾的演出,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落下了帷幕。事後討論,同事們高度評價了這次課本劇的演出,其中的閃光點主要有:第一,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你看,大段大段的古文台詞,脫口而出,非常流利,而在平時,即使是很短的課文背誦,有的同學都會大打折扣,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再次證明了“興趣是第一老師”這句至理名言。可見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成功教學的關鍵。第二,激發了同學們的創造力。例如在課本的一些特殊情節裏,同學們用手機下載了很多相關的音樂烘托背景、渲染氣氛;還有,借老師的擴音器當話筒,自己增加的一些旁白等等。同學們對作品的再創造,不僅能加深他們對課文的閱讀與理解,還能潛移默化使他們接受許多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平時的班級活動,多少會有些不和諧的音符,但這次出乎意料,演出的同學很投入、賣力;觀看的同學也很配合,自始至終都在認真仔細地觀賞,還不時地鼓掌肯定。這樣,全班同學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參與劇本,融入劇本。第四,拓寬了同學們的學習視野。課本劇的演出,能使學生從再現作品的聲情並茂的畫麵中,體會人、事、情、理、境的內在聯係及典型意義,受到美的陶冶,德的潛移默化,領略到感人的藝術境界,並在藝術美的熏陶下培養起自己的真、善、美道德情感,使學生們受益匪淺。總之,同學們的出色表演和同事們的一致肯定讓我既欣慰又感慨頗多。

看到這麼一群優秀、可愛的學生,我反而生出幾許愧疚。因為演課本劇的初衷,我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多熟悉課本罷了。根本沒想到有今天這麼大的收獲。突然間,我明白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隻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雖然這句話有點絕對,但它至少說明了學生是很有可塑性的。隻要我們老師找到了一個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一定能激發他們的無限潛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國家之所以一次一次地實行新課改,也是為了能更好地培養我國的青少年們,鼓勵和要求我們老師使出渾身解數,盡最大的努力把是一塊鐵的學生煉成一塊鋼。為國家的未來和發展,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這是國家對我們老師的要求,也是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更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從此以後,我和我的同事們也常進行課本劇的教學,由學生自己組織排演,學生積極性很高,收效也很大。在對情節設置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麵,學生能更全麵客觀地鑒賞和理解了。例如,在《雷雨》的周樸園人物分析上,同學們不再是單一地說他是好人壞人了。同學們肯定了三十年前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對三十年後周樸園把自身的地位名譽看得高於一切的行為,給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畢竟“適者生存”,人在社會這個大熔爐裏有時會很被動、很無奈。這樣也就很好地理解了曹禺先生寫作這個劇本的初衷了。當然,這裏也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能隨波逐流。還有《竇娥冤》中,同學們在排演時就提出了疑問,課文中的桃杌是個貪官,見到告狀的就下跪,說告狀的人是他的衣食父母,但在課文中卻找不到張驢兒向他行賄的情節,為何他就偏向張驢兒而冤枉竇娥呢?是否有點疏漏;另外,有同學對竇娥的第三樁誓言也提出了異議,因為楚州大旱三年,固然貪官撈不到油水,但最苦的還是老百姓,這與心地善良的竇娥好像不太相符。

總之,不管學生提出的質疑是否成立,但他們這種認真思考、勤於鑽研的學習態度是可喜可賀的。看到逐漸長大成熟的他們,我覺得非常欣慰。仿如一把鑰匙打開一把堅鎖,新課改這把鑰匙開啟了我的創新之窗,也打開了同學們的無限潛力之門。沐浴在新課改的春風裏,在新型的教學方式下,相信老師和同學們都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我謝謝你——新課改!

戲劇的基礎知識及特殊規律

第一節 戲劇的分類和特征

第一節 戲劇的分類和特征

戲劇是一種運用文學、舞蹈、表演、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綜合性舞台藝術,而課本劇是以課本內容為基礎改編的小型舞台劇,兩者之間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戲劇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吸取了各種藝術而形成的綜合性藝術,如果把戲劇比喻為成熟優雅、內涵豐富的成年人的話,課本劇則是簡單質樸的快樂少年。

有同學給笑笑老師說:“課本劇很簡單嘛,它是‘小戲’,不是‘大戲’。不就是幾個同學根據課文的內容聚在一起比比動作、說說不同的話嗎?”笑笑老師要告訴這些同學:課本劇的編寫和表演可不是簡單地按照課文說說話、比比動作。課本劇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需要同學們投入激情和聰明才智的創造性的藝術。要掌握課本劇的藝術,除了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生活積累之外,學習和掌握戲劇藝術的特殊規律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同學們首先要學習一些必要的戲劇基礎知識,隻有了解了這些知識,才能在以後的課本劇體驗和實踐中好好把握,展示自己的才能。

戲劇的種類繁多,由於著眼點不同,分類的方法也不同。按內容、性質及美學範疇分,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鬧劇(滑稽戲)等;按篇幅長短分為獨幕劇、多幕劇;從題材的時代性來分,有曆史劇和現代劇;從藝術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等。

各種分類方法並不矛盾,對一出戲可同時應用不同分類的名稱,如曹禺的《雷雨》,既是悲劇,又是話劇,也是多幕劇。

戲劇是通過演員扮演人物故事,來表現一定的主題。它不同於單純的文學作品,通過文字喚起讀者的記憶和聯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讀者的腦海中複活起來,達到感染教育讀者的作用。戲劇要把形象送到觀眾麵前,讓形象自己去行動,它給觀眾的感受是直接的。具體說來,戲劇的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麵:

1. 綜合性

任何一種戲劇形式,都是一種以表演藝術為中心,吸收了多種藝術而形成的綜合的藝術形式。例如話劇、歌劇把台詞、表演、音樂、美術綜合在一起。中國戲劇,尤其是京劇,這種綜合性的程度更高。

戲劇作為綜合藝術,主要包括四個門類:

第一是文學。戲劇演出需要有劇本,劇本是演出的文學依據,是進行藝術創造的基礎。沒有劇本,戲劇創作就失去了依據。劇本藝術質量的優劣、高低,直接關係到整個戲劇演出的藝術水平。

第二是表演。在戲劇形式中,表演藝術是中心,能夠把劇本中所提供的形象、故事進行再創造,成為舞台藝術,主要靠演員的表演,如歌唱、念白、表情、身段等等。

第三是音樂。這主要指歌劇、戲曲中的唱腔設計、樂器伴奏等。音樂的設計要以劇本提供的思想、人物、情節為基礎。它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渲染舞台氣氛、為開展情節塑造人物服務。

第四是美術。包括舞台構圖、布景、道具、燈光和演員的化裝、服裝等。美術設計要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為情節的展開製造氣氛。整個戲劇中的美術設計要力求色彩豐富而和諧。

把以上幾個方麵的藝術形式高度嚴密地綜合起來,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構成有機的藝術整體,形成統一的藝術風格,是戲劇藝術最重要的特征。

2. 舞台性

戲劇要在舞台上表演,這使得它與小說、散文等文學樣式和電影、電視等藝術品種相比,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嚴格的限製,編寫劇本要適合舞台演出,就必須熟悉舞台的特殊性。

戲劇舞台隻有幾十平方米的空間,演出時間一般說來,“小戲”在一小時之內,“大戲”也不超過三、四個小時。這樣,戲劇就受到較大的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因此,在劇本創作中就必須特別考慮作品的容量,選材要格外嚴格,組織材料要十分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