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我說……
江雪琴呀,唉!
你如今一葉扁舟過大江,
怎敵這風險惡浪濤狂?
你如今身陷牢獄戴枷鎖,
細思量何日才能出鐵窗?
常言說英雄豪傑識時務,
何苦再寧死不屈逞剛強?
倒不如——
激流猛轉舵,
懸崖緊勒韁,
幹戈化玉帛,
委曲求安康。
人逢絕路回首是常事,
退後一步道路更寬廣。
毛毛到底是學過空手道的,哪裏能夠忍受甫誌高如此猖狂。隻見她大吼一聲:“甫誌高,你這狗叛徒,我要是手上有槍,早已一槍崩了你,哪裏還會讓你在這兒手拿快板劈裏啪啦,劈裏啪啦!”
吳小強——沈養齋更妙,他幹脆用劉歡《少年壯誌不言愁》的曲調唱起了下麵的唱腔:
我也有妻室兒女、父母家庭,我也曾曆盡滄桑、幾經飄零,將心比心也悲痛,能不為你淒涼身世抱同情?有道是好花能有幾日紅,難道你不珍惜自己錦繡前程?你這裏空把青春來葬送,又有誰知道你、思念你、把你銘刻在心中?歲月如流,浮生若夢,人世間有幾番明月清風?莫將這幸福安樂輕拋卻,為一念之差遺恨無窮。——你要三思而行!
……語文老師笑得隻剩一口氣了。課堂就像一鍋粥。
我建議他們,既然任何戲隻要被他們一演,就麵目全非了,那以後再演,還不如幹脆演荒誕派戲劇算了。吳小強說:“我們的戲劇難道還不荒誕嗎?”
我說:“你們這不叫荒誕,而是瞎弄。”
吳小強說:“什麼?放肆!”
何中、李大偉他們也跟著叫:“大膽!”
“你們才叫放肆,演《江姐》,連《少年壯誌不言愁》都唱出來了。”
吳小強問:“那麼演什麼荒誕劇?”
我就推薦《等待戈多》。
是我爸爸告訴我的。他那回又教育我要好好讀書,還說未來是你自己創造的,靠等待不會來,戈多不會自己走來的。這樣我就知道《等待戈多》了。
我從爸爸的書櫥裏找到了《荒誕派戲劇集》,一口氣把《等待戈多》看完。我弄不清楚它究竟講的是什麼,但是覺得它很好玩。一個叫愛斯特拉岡和一個叫弗拉季米爾的在鄉間小路的一棵樹下等戈多,等來等去戈多就是不來,就準備上吊,可是沒有繩子,就用自己的褲帶上吊,但是褲帶又不牢,斷掉了。他們就約好,明天再來等,並且帶一根結實的繩子來,如果等不到戈多就上吊。最後結束的時候,弗拉季米爾讓愛斯特拉岡把褲子拉上來,因為愛斯特拉岡皮帶斷掉了,所以褲子掉下來了。
很好玩。
不過你要有一點水平,否則會看也看不下去。
果然,我把《等待戈多》的劇本帶給吳小強他們看,他們就看不下去。
他們直朝我叫:“這叫什麼?這叫戲?”
我隻好對他們說,裏麵講了些什麼。
我剛講完,吳小強就叫起來:“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戈多就是不要考試,可是不要考試是不可能的,所以戈多也就等不來的。”
何中和李大偉則手舞足蹈,因為裏麵的用褲帶上吊正中他們下懷,他們可以借機把舞台搞得天翻地覆、烏煙瘴氣,徹徹底底樂一把!
結果他們就演了。
何中扮演愛斯特拉岡,李大偉扮弗拉季米爾,吳小強扮戈多。
戈多明明是不出現的,可是吳小強要讓他出現。最後何中和李大偉正準備用褲帶上吊的時候,戈多來了。他說:“聽說你們在等我,我來了你們就可以不考試?這怎麼可能?你們知道我為什麼到現在才來嗎?因為我剛才還在考試呢,是單元考,所以你們怎麼可能不考試?”說罷,他就從口袋裏拿出兩張考卷,讓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做。
他們兩個說:“考什麼考,我們筆沒帶來!”
戈多說:“哈哈,我就知道你們又沒帶筆,我早準備好啦!”他立刻摸出兩支筆,一人一支。
……
你看看,塞繆爾·貝克特是不是輸給了吳小強?塞繆爾·貝克特就是《等待戈多》的作者。
有機會,你們可以去讀讀《等待戈多》,看看它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麼。反正絕對不是說不要考試。
第三節 激發興趣 提高素質的重要途徑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用”,達到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的目的。
編演課本劇正是實實在在的“用”。它要求學生對課文有正確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對劇本有大膽的發揮和較強的記憶,它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麵文字轉換成適合於舞台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同時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培植感情,磨煉毅力,還要求學生有很好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的能力。演出一台戲,光靠少數人不行,要大夥兒通力協作才能成功。學生中擅長表演的,就當演員或導演;擅長丹青圖畫的,就搞布景或化妝;會樂器的,就配樂伴奏;懂電工的,可搞音響和照明;會電腦的,就搞文字編輯或錄像剪輯;工於寫作的,就改編或寫劇本……各揚其長、相互配合,可加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而且,學生還要學會處理平時排演中的許許多多瑣碎事務,如服飾道具的籌集、保管,海報的策劃、張貼以及相關的宣傳和有關方麵的聯係等等。所以,演好一出課本劇,不僅可以培養同學們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而且是培養我們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和良好品質的有效途徑之一。
課本劇有以下幾個特點:
形式新。過去在教學某一課文時,教師照本宣科,全麵繁複,點滴不漏,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現在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並且要表演,形式一翻新,學生的興趣自然來了:選哪一篇?怎樣編?誰來演什麼角色合適?能不能演好?一係列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需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後才能解決問題。要編演課本劇,戲劇的有關知識可是基礎中的基礎,過去學生對戲劇常識不願學習,現在我們就可主動去學習了,並且把幾篇戲劇體裁的課文也認認真真地讀下來。有了戲劇的知識基礎,然後自己揣摩人物、改編課文。有了興趣,我們的學習就顯得主動、積極了。
表現新。戲劇是一門藝術,其生命力的源泉就是生活。編演課本劇就是用戲劇語言輔以動作來推動情節發展,這就需要學生將戲中人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去把握其性格並注意對話語言的表達技巧。表演中的動作也是如此。如在《白毛女》(新編)中,飾演黃世仁的學生出場時,由兩個“丫鬟”攙扶著,吭吭哈哈、慢踱鴨步,在坐到椅子上時,先撩起長袍,又蹺起二郎腿,斜倚在那兒,尖聲喊道:“拿煙袋來。”於是,一杆特製的長長的大煙袋已送到嘴邊。“一撩一喊一道具”,已活脫脫表現出黃世仁出奇奸詐、為富不仁的性格特點,而學生能夠這樣做就說明他們已具備了遷移知識到實際生活的能力,具備了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能力。
改編課文成劇本,還要把很多敘述性語言轉化為對話,因為課本劇是通過對話來推動情節發展的。對話語言強調性格化,學生需要對人物性格進行把握並注意對話語言表達的技巧。表演中的動作也如此。如《孔乙己》中“孔乙己出場”一幕:孔乙己一進來就喊“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並排出九文大錢。他還擺著讀書人高人一等的架子炫耀自己,誇張的語言、迂腐的性格一覽無遺。同學們在改編中可能會增加一些對話語言,使人物形象更鮮明。表演時,須把孔乙己有意炫耀的聲調、動作表現得細致生動。這樣,同學們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同時對人物的性格有了準確的把握。
內容新。編演過程,對學生語文知識的要求是多方麵的。劇本不是課文,不再有大量的敘述性語言,除了有簡單的舞台說明外,大部分是對話。對話語言要規範,就要求改寫劇本時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表演時語音要準確,對話要與人物性格相符合。這些都需要同學們有較紮實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了演好某個角色,演員對其中的每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需要反複推敲、試演,在這個過程中,其語文基礎知識自然也得到了訓練和提高。如編演《皇帝的新裝》,老大臣看新裝時的語言就很有個性化,詞句都很講究。若沒有認真分析反複推敲,是不能編演好的。
思維新。編演課本劇同時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改編是一種創造,表演更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改編後進入表演,他們又會根據實際,結合當代學生的一些特點不斷調整、充實,進行再創造,從而使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等更具個性化,使得形象更為豐滿。如《羚羊木雕》結尾,當“我”和“萬芳”和好時,如用《友誼地久天長》的背景音樂來烘托等,就是一種創造性,將會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另外,演出時,觀看的學生把台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設計的進行比較,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滿,台上台下,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了語文水平。
看課本劇表演有感
文 / 李 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