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四、活動過程
1. 了解血吸蟲病的基本知識。
(1)學校召開專題講座。
(2)學生自己讀書或網上查閱資料。
我們從網上了解到了感染血吸蟲病的主要方式和途徑:一年四季都可以感染血吸蟲,但在氣溫較高的4—11月份最容易感染。感染血吸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生產性接觸疫水,如水田作業、打湖草、搶收、放牧、捕魚、防汛、抗洪搶險等;二是生活性接觸疫水,如在有感染性釘螺的地方遊泳、戲水、洗菜、洗衣物及飲用疫水等。尾蚴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皮膚。接觸疫水機會越多,暴露在疫水中的時間越長,感染的機會就越大。
2. 辦專題黑板報。將同學們搜集的資料綜合起來,辦一期血吸蟲知識專刊,讓全班同學了解。
3. 了解血吸蟲病的現狀。
經調查表明,丹棱縣12鄉(鎮)133個村中,有流行血吸蟲病的鄉(鎮)12個,流行村120個,占全縣總村數的92%,人群感染率2.5%,個別村的感染率達13%以上,耕牛感染率15.2%。
4. 了解各級政府對防治血吸蟲病采取的措施。
(1)結合水利建設實施的血防工程。
(2)結合農業改田改土實施的血防工程。
(3)興林抑螺3萬畝,覆蓋120個村。
(4)查治家畜14630頭,覆蓋120個村。
(5)查治病人18.8萬人次,覆蓋120個村。
(6)健康教育45萬人次,覆蓋120個村。
(7)藥物滅螺13.3萬平方米,覆蓋120個村。
5. 了解防治血吸蟲病的一些基本方法。
(1)滅螺。
a. 噴灑法:采用氯硝柳胺進行噴灑,用藥量2g/m,用水量1000ml/m。先割除草叢,並將其逐層噴藥堆放並用泥糊法將其封閉。除草後的螺麵每7—10天噴藥一次,連續3次。
b. 浸殺法:采用氯硝柳胺浸殺滅螺,用藥濃度2g/m,至少穩定水位浸殺3天。
(2)人群查治病。
a. 一類村
每年對6 — 65歲常住居民采用詢檢法查病1 — 2次,受檢率達90%以上。對學生和常年種地的農民等高危人群給予化療2次。
b. 二類村
每年5 — 6月、10 — 11月,對有疫水接觸史的6 — 65歲居民用血清學方法查病1次,受檢率達90%以上。對學生和常年種地的農民等高危人群給予化療2次。
c. 三類村
每兩年在10 — 11月,對有疫水接觸史的6 — 65歲居民用血清學方法查病1次,受檢率達90%以上。
d. 四類村
每三年對有釘螺分布的村民組和有疫水接觸史的6 — 65歲居民用血清學方法查病1次,受檢率達90%以上。
e. 五類村
對當年檢獲釘螺的村,用血清學方法對相關村民組6 — 65歲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檢率達90%以上。
f. 流動人群
對有疫水接觸史的流動人群每年用詢檢或血清學方法查病1次,詢檢或血清學檢查陽性者即給予化療1次,劑量為40mg / kg體重。
(3)化療藥物和方法。
a. 化療藥物:吡喹酮。
b. 化療方法:40mg / kg體重一日療法,或60mg / kg體重二日療法;兒童50mg / kg體重一日療法,或70mg / kg體重二日療法。
c. 化療時間:查後即治。
五、活動成果展示
(1)在班上辦專題黑板報。
(2)根據學生搜集的資料,學生合作製作展板,宣傳血防知識。
六、活動總結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了解了血吸蟲病的基本知識,知道了一些基本的預防血吸蟲病的措施,感受到了政府對治療血吸蟲病的重視和對人民身體健康的關愛,並向家長作了宣傳,讓家長們也對該病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同時,我們還在實踐活動中鍛煉了搜集資料、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了與他人的溝通、合作能力。在活動中,我們走近了血吸蟲病,我們相信,家鄉人民遠離血吸蟲病的日子將不再遙遠!
(李寶珍)
科技給我力量 創新伴我成長(適合三——六年級)
一、活動目的
為了提高全校師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師生的科技文化知識,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了開展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培養少年兒童動手、動腦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思維能力,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情趣,促進師生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學校研究決定舉辦以“科技給我力量,創新伴我成長”為主題的第三屆校園科技活動節。
二、指導思想
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更好地適應國際、國內形勢對科普工作的新要求,通過開展科技節係列活動,以此來促進學校的科普教育工作,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同時培養團隊合作意識,節約意識,倡導學生關注生活,從我做起,開創學校科技教育新局麵。
三、活動口號
1. 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2. 節約·創新·發展。
3. 科技——飛翔的翅膀。
4. 今日奇思妙想,明日碩果累累。
5. 科技創新,明天因你而精彩。
四、活動內容
1. 讀一本科技書籍。
2. 講一個科學家的故事。
3. 繪製一幅科學幻想畫或一幅書法作品。
4. 製作一件科技小製作或教具。
5. 辦一次科技知識講座。
6. 寫一篇科技論文。
7.“撐起我們的夢想”搭支架現場比賽。
8.“神八”著陸——高空墜蛋比賽。
9. 橡筋航模飛行比賽。
五、活動安排及要求
第一階段:
1. 啟動儀式。
利用周一升旗舉行“科技節”開幕式,明確本屆科技節活動主題、口號。
2. 營造科技宣傳氛圍。
(1)校園電子屏打主題標語、口號。
(2)各班召開主題班會,積極動員學生踴躍參加科技活動。
(3)校園廣播開設“科普知識”欄目,在全校範圍內營造良好的氛圍。
3. 製作科普知識黑板報。
第二階段:
1. 讀一本科技書籍。
要求:全體同學要利用課餘時間,讀科學童話故事書和科學家的故事或上網學習科普知識,每人均寫出不少於1500字的讀書筆記。
2. 師生科技小製作。
要求:作品內容不限,包括泥塑、陶藝、根雕、改裝電動或機械玩具、機器人、手工縫製布藝玩具、生活小發明、節能環保小發明、變廢為寶小設計、學習小發明、科技小發明、娛樂小發明、手工小藝術品等,還可運用電腦技術製作演示小課件。學生個人或集體運用有關的科學理論知識製作出的新穎獨特小製作。小發明要有創意,有價值,實用性強。小製作要精致、美觀。每班選優秀作品交學校參評,不少於10份,多不封頂。參賽作品應標有作品名稱、作者姓名、學號、班級等。
創新實物作品和演示作品設獎項:最佳創意獎、最佳創作獎、最具實用價值獎、最具開發價值獎、優秀獎若幹。
3. 學生講科學故事比賽(科學家的故事或科技故事)。
要求:以班為單位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講科學家的故事。各班推選一名最佳選手參加學校講故事比賽。學校將評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若幹名。
4. 師生科技論文展。
要求:可以寫調查報告、科技小論文或說明文、建設節約型校園建議方案、科幻小小說等。要求立意新,有新觀點、新理念、新穎管理模式、環保新思路,科學幻想情節合理,故事介紹清楚。
要求:字數在1000字以上。(由各年級語文組負責組織,每年級選送10篇優秀作品交教導處)
創新作品獎項設:創新理念獎、最佳創作獎、個人風采獎、優秀獎若幹。
5. 科技幻想繪畫和書法比賽。
要求:比賽分硬筆、軟筆、繪畫三項。原創繪畫書法作品獎項:最佳創意獎、最佳創作獎、最佳風格獎、優秀獎若幹。
6. 科技知識講座。
要求:教師申報科技知識講座主題,內容報教科室審定,確定開講後,排定講座時間表,在課外活動時間安排教師在學術報告廳輪流講座。
7.“撐起我們的夢想”搭支架現場比賽。
規則要求:
(1)材料:每個參賽隊用12根普通竹筷子,橡皮筋若幹,自由搭建一個支架。支架高度至少3厘米,最後承重大的為優勝。
(2)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支架,不是元件組合。
(3)筷子必須完整使用,不許將筷子劈開、截斷使用。
(4)每班通過預賽選出最好的三個代表隊參賽,取最好成績代表本班成績。
(5)可邀請部分家長參觀。
8.“神八”著陸——高空墜蛋比賽。
規則要求:
(1)材料:雞蛋一枚,保護材料若幹。雞蛋和保護材料自備。可用降落傘等一切保護措施進行安全保護。
(2)高度:四層樓,定點投入樓下指定的區域內。
(3)外包裝長、寬、高不得大於10cm × 10cm × 10cm,雞蛋不破為勝。
(4)每班不少於 6 枚,不破每枚計1分,成績累計總分確定優勝班級。
(5)可邀請部分家長參觀。
9. 橡筋航模飛行比賽。
參賽人員:全校航模社員
第三階段
展示總結階段:
1. 當年年底為集中展示時間。所有獲獎作品展示給全校師生和家長。
2. 本屆科技節表彰設個人獎和團體獎。個人單項獎獲得者授予相應的稱號,頒發證書,給予一定的獎勵並張榜公布表揚,以資鼓勵;團體獎以班級為單位,根據比賽學生參賽和獲獎情況記分,累積總分從高到低排序,入圍作品給班級記1分,獲獎作品按等次記4、3、2分,分年段評兩名“科技優勝班級”予以表彰。
3. 所有獲獎作品經精心包裝或裝裱後,放入學校科技館陳列室長期展覽。
(朱躍華)
科技創新活動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