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複台灣(1 / 1)

鄭成功收複台灣

17世紀,荷蘭崛起,成為“海上馬車夫”,稱霸海洋。之後荷蘭開始揚鞭於中國,把魔爪伸向台灣。1624年,荷蘭以經商互市為借口,將我國的台灣島置於其統治之下。為擺脫荷蘭的殖民統治,台灣和福建沿海人民奮勇反抗,最終在鄭成功的領導下,收複台灣。

鄭成功,福建南安人,出生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時代。

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為當時最主要的抗清力量。眼看大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鄭成功從全局考慮,打算收複台灣,作為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熱的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各族人民。

於是,鄭成功一方麵派人到潮州沿海籌集糧草,另一方麵傳令修理戰船、兵械,等待時機成熟後渡海伐虜,收複台灣。

一切準備就緒,鄭成功在金門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將士浩浩蕩蕩地從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第二天就抵達澎湖島。休整幾天後,鄭成功率軍繼續揚帆東進,不料,行進到中途遇上了大風浪。海麵突然刮起暴風,黑雲遮天,狂風怒吼,卷積著烏雲,風越來越大,浪也越來越高,無奈之下他們隻能退回澎湖島。

在攻打台灣之前,鄭成功已經派人探明了敵情,由鹿耳門外海入港,共有南北兩條航道可攻入荷軍駐守的據點——台灣城和赤嵌城(今台南市西安平)。其中南航道口寬水深,船比較好進入,但有重兵和重炮防守,比較難突破;而北航道,即鹿耳門航道,道窄水淺,軍艦隻能在漲潮時才能通過,荷軍根本就沒有派兵把守。

鄭成功因此找到了破敵大計——選擇從鹿耳門航道突襲進入,出其不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而軍艦要想從鹿耳門航道進入,就必須掌握潮汛的規律。當然,從小生活在海邊的鄭成功深諳此道。每月初一、十六兩日大潮,鹿耳門港的水位要比平時高五六尺,這樣軍艦就可以悄無聲息地駛入。

眼看初一就要到了,糧草已所剩無幾,大風仍在肆虐,鄭成功不顧眾將的堅決反對,當機立斷,下令強渡。

在與暴風雨搏鬥了一夜之後,鄭成功終於率軍在拂曉抵達鹿耳門港外。

鄭成功一麵親自勘察地形,一麵等待海水漲潮。不出他所料,中午,鹿耳門港海水大漲。鄭成功一聲令下,大小戰艦魚貫而入,順利進入鹿耳門港。

當荷蘭人正享受著腐朽的殖民生活時,鄭成功的軍隊如天神般從天而降,敵人嚇得幾乎跌倒在城牆上,隻得匆忙組織反擊。但由於布防失誤,隻在南航道派重兵把守,從北航道進入的鄭軍在大炮的射程之外,荷蘭軍發現自己的堅船利炮根本派不上用場。

鄭成功率軍順利登陸。台灣各族人民聞訊趕來,驚喜萬分,激動不已,爭先恐後地幫助鄭成功的大軍登陸。不多時,鄭成功的主力成功登陸赤嵌城以北的禾寮港(在今台南境)。

登陸後,鄭成功審時度勢,立即包圍了荷蘭軍的軍事據點之一——赤嵌城,切斷了其與另一軍事據點——台灣城的聯係。鄭軍與荷蘭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荷蘭軍被打得抱頭鼠竄,落荒而逃。赤嵌城內的荷蘭軍眼看援兵無望,孤軍難守,經過鄭成功的勸降,終於決定棄城投降。

赤嵌城的荷蘭軍投降之後,鄭成功大為振奮,集中全軍包圍台灣城,希望一鼓作氣,攻下荷蘭人盤踞的最後堡壘。鄭成功寫信督促荷蘭軍總督揆一投降,他在信中義正詞嚴地寫道:“台灣是中國的土地,長久以來被你們荷蘭人占據,現在我們要收回我們的領土,你們理所應當歸還給我們。”

但頑固的揆一卻不是這樣想的,一方麵他寄希望於荷蘭海軍的強大作戰力,派出王牌艦隊應戰;另一方麵,他還在幻想有援兵增援,負隅頑抗,拒絕投降。

鑒於台灣城堡壘堅固,於是鄭成功轉變策略,在所有通向城池的街道都築起防護堡壘,采用挖壕溝的戰術,圍困荷蘭軍。

漫長的包圍終於使荷蘭人失去了鬥誌,1662年2月1日,荷蘭人在彈盡糧絕、援軍無望、無法扭轉頹勢的情況下,最終向鄭成功投降。

至此,寶島台灣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結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雖然鄭成功收複台灣五個月後,就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但他披荊斬棘、收複失地的雄才偉略,反對外來者入侵,捍衛民族利益和領土完整的不朽功績,永遠載入史冊,被百姓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