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丁汝昌(1 / 1)

悲情英雄丁汝昌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中日甲午戰爭。戰爭曆經平壤之戰、遼東之戰、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曆時九個月,最終以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雖然清政府戰敗了,但在陰霾、屈辱的曆史天空下,仍然湧現出許多熠熠生輝的英雄人物,他們有硬漢的錚錚鐵骨,有英雄的堅貞不屈,他們是那個時代的悲情英雄,雖敗猶榮。在這些人物當中,就包括甲午海戰的悲情英雄——丁汝昌。

丁汝昌,安徽廬江縣人,出身貧寒,雖然隻上過三年私塾,卻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為此,他積極投身軍旅,轉戰南北。參加淮軍後,跟隨劉銘傳立下戰功,後升任提督。

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掀起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丁汝昌被調往北洋水師任職。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組建軍隊,丁汝昌出任海軍提督。他治軍有方,對北洋水師的建設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為北洋水師培養了諸如鄧世昌等將領。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事,清政府應朝鮮政府請求派兵鎮壓,日軍也趁機開進了朝鮮,並蓄意挑起戰爭。至此,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在與日軍的激戰中,清軍節節敗退,前線告急。清政府命令丁汝昌於9月16日率北洋水師主力護航運輸船,裝運士兵到朝鮮增援。

9月17日拂曉,大東溝外海,天氣晴朗,海麵風平浪靜。丁汝昌率領的北洋水師完成護送任務,正處於返航途中。指揮艦“定遠”艦上,丁汝昌和士兵們一樣,早早地起床,到甲板上巡視。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他深知,一旦與日軍的主力艦隊相遇,將不可避免要決一死戰。丁汝昌很清楚,北洋水師連年經費不足,武器設備陳舊,艦艇裝備落後,航速奇慢,一旦開戰,將如“紙老虎”般一戳就破。可是即便如此,他也要率領北洋水師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讓丁汝昌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中午12點,“鎮遠”艦瞭望手發現塗裝成白色的日本軍艦。丁汝昌聞言,知道一場惡戰已經不可避免。他立即下令,讓北洋艦隊準備開戰。聞名中外的黃海海戰即將拉開序幕。

北洋艦隊一字排開,“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居中。戰艦早已是臨戰狀態,艦上的官兵鬥誌昂揚,充滿了戰鬥的激情。特別是水兵,一個個都盤起大辮子,挽起袖子,迫不及待地站立在甲板的火炮旁,準備與日軍決一死戰,為豐島海戰中犧牲的“高升”號官兵報仇雪恨。

緊張的情緒彌漫在風平浪靜的黃海海麵。突然,一枚炮彈呼嘯著從日軍艦隊上空飛過,繼而一聲巨響,在艦隊的左邊船舷落入海中,頓時騰起數丈高的衝天水柱。是“定遠”號發出了第一發炮彈,向全隊發出進攻的信號。緊接著,日軍開始還擊,激戰開始。

不幸的是,“定遠”艦上的飛橋被日軍炮彈打斷,丁汝昌身負重傷。重傷後的丁汝昌沒有絲毫退卻,仍然不顧危險,坐在主炮後方的甲板上鼓舞士氣。眾官兵看到主帥如此英勇頑強,信心大增,士氣高漲。可是,“定遠”艦上的信旗裝置被日艦炮火擊毀,整個北洋水師失去指揮,各自為戰。

海戰持續到下午,日軍旗艦“鬆島”“赤城”“西京丸”等艦受到重創。但北洋水師損失更為慘重,“超勇”“揚威”兩艘艦艇被擊沉,繼而,“致遠”號被敵軍擊沉,艦長鄧世昌壯烈殉國。

經此一役,北洋水師遭受巨創,損失六艘戰艦,死傷官兵無數。丁汝昌也因為在戰前沒有確定代理指揮和代理旗艦,以致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指揮職能而自責不已。

1895年1月,日軍海陸兩軍偷襲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炮台,而李鴻章避戰求和,致使威海衛失守,北洋水師被困劉公島,陷入絕境。丁汝昌邊指揮北洋水師頑強抗敵,邊等待救援。

日軍見戰局已定,便勸丁汝昌投降,但丁汝昌不為所動,決心誓死抵抗。此時的清政府被打怕了,打算議和,全然不顧丁汝昌等人的生死,遲遲不發援兵。丁汝昌手下的幾個將領也貪生怕死,希望他投降。內外交困,勢單力孤的丁汝昌已無法挽回敗局,無奈之下,他於2月12日自殺殉國。

雖然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了,但以丁汝昌為首的愛國將領身上表現出來的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卻永遠不會被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