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俞大猷(1 / 1)

抗倭名將俞大猷

明朝末年,東南沿海地區倭寇橫行,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苦不堪言。為了保家衛國,許多有識之士勇於承擔重擔。一時間,湧現出諸多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就是其中之一。

俞大猷,福建泉州人,出身於武將世家,從小喜讀詩書,也愛好舞刀弄劍。為了學得真本領,他拜當時的劍客李良欽為師,學習劍術和騎射。經過一番勤學苦練,俞大猷不僅贏得了“劍術天下第一”的美譽,射箭更是百發百中。

1535年,俞大猷入京參加武舉會試,獲第五名,被授予正千戶,奉命守衛金門。

當時福建沿海常有小股倭寇出沒,俞大猷目睹了倭患給百姓帶來的災難,痛心疾首。他上書監司,力陳如不及時鏟除倭寇,將會後患無窮。不料監司不但不加理會,反而把他打了一頓,說:“你一個小小的校尉,憑什麼上書?”俞大猷毫不氣餒,又先後兩次上書,陳述破敵方略,但均未被采納。

是金子總會發光。當時的兵部尚書毛伯溫非常賞識俞大猷,開始提拔重用他。雖然這時俞大猷已年過半百,但他還是滿懷壯誌,一到戰場便如魚得水。他率軍轉戰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平定倭患,捷報頻傳,戰功顯赫。

1562年,窮凶極惡的倭寇聽說戚繼光班師回浙江,又糾集了一萬多人的兵力氣勢洶洶地來犯福建。倭寇一路接連攻破數城,直逼興化城,氣焰極其囂張。

浙閩總督府大堂內,一群人正在緊張地商討抗倭大計。興化城淪陷,朝廷震怒,責令速速退敵。在座眾將慷慨激昂,義憤難平,紛紛請求出戰,唯獨有一老者,端坐不語。此人膚色如鐵,臉頰泛著紅光,目光炯炯,全身散發著武將和文人兼具的儒將風範。他正是威震敵膽,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的大明將領俞大猷。他剛帶著俞家軍從贛南日夜兼程趕來,支援平海衛。

浙閩總督譚綸揮一揮手,示意大家靜下來。隨後,他極為恭敬地看著俞大猷,問道:“不知俞總兵有何高見?”

俞大猷站起身來,禮貌地拱了拱手,朗聲答道:“卑職認為,現在還不宜與倭寇正麵交鋒!”此語一出,眾人錯愕。

俞大猷接著說道:“倭寇此時氣焰正盛,而我軍勞師動眾,遠程來戰,士兵疲憊。所以此時應當以守為攻,讓士兵休整,之後以逸待勞,方有勝算。

“最為關鍵的是,倭寇擅長陸地機動作戰。每次來襲,登陸後深入內河,且速戰速決,無論勝利與否,馬上撤退,逃到遠海。這樣一來,戰爭的主動權在敵人手中,我軍隻能望洋興歎。

“我軍的優勢在於海戰,而非陸戰。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海防,在敵人必經的島嶼伏兵,以逸待勞殲滅他們;在沿海要塞和倭寇登陸的口岸駐紮陸兵,使其不得上岸,深入到內河;同時,在內陸招募熟悉地形的士兵,深挖壕溝,直通大海,在上麵鋪上遮板。如果敵人深入到內河,則圍而不攻,等待戚繼光大軍趕來,南北夾擊,一舉殲滅倭寇,一勞永逸。”

譚綸一聽,覺得這樣的部署層層設防、縱深防禦,定能出奇製勝,便含笑讚同。於是俞大猷趕回秀山,進行周密部署和詳細安排。期間,朝廷督戰人員幾番催促,眾人非議不斷,加上倭寇屢次前來挑戰,俞大猷依然按兵不動,忍辱負重,等待良機。

1563年4月,戚繼光到達平海衛,三軍合攻倭寇,戰局完全按照俞大猷的戰略意圖進行。經過五小時的激烈戰鬥,殲敵兩千餘人,收複平海衛和興化城,解救三千名被擄百姓,取得了福建抗倭鬥爭的最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