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愛迪生特別邀請的市政府各部門的官員來到了曼羅公園。愛迪生帶著他們參觀了一個個令人叫絕的發明,使他們大開眼界。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對著留聲機哼哼哈哈一陣後,再樂滋滋地第一次聽著自己的聲音不從自己嘴巴出來。接著愛迪生指著一個小鈕說:“這是電燈開關。”官員們就扭動著開關,看電燈如何熄了又亮,亮了又熄。“再看這,它叫‘弱點’,就是電燈的保險。如果出現險情,或者電流過大,‘弱點’就自動地斷了。”官員們自然看得津津有味,無不嘖嘖稱奇。

夜幕降臨了。曼羅公園內燈火璀璨,官員們更是有了一種恍如置身世外的感覺。他們感歎到:“即使在繁華的紐約市,也看不到如此美妙的夜景。愛迪生先生,多久能把這燈光牽到紐約呢?”

見時機已到,愛迪生馬上接過話題:“是呀,不僅是要牽到紐約,還要它進人尋常百姓的家裏,這就要請今天到此光臨的各位先生的支持了。各位先生請看,這是我的申請書,還有規劃圖……”

官員們當場紛紛表示要為此提供方便。可是他們走了後,從此便再無回音。當愛迪生多次去紐約找到他們,他們就總是換上一副官僚神態:“申請和規則都研究過了。關於鋪設電線的問題,這沒問題。不過嘛,你得先交占地費,每鋪設161公裏交1000元。”

“你們可別糊弄人。我研究過煤氣燈的成本,當初鋪設煤氣管道,並沒征收什麼占地費。”“不同啦,這是新規定。”多次這樣碰壁後,有人對愛迪生悄悄說:“他們的背後是煤氣公司的大老板,他們得了煤氣公司的大量好處,看來你也得拿些給他們。”

愛迪生隻好又沮喪地回到了曼羅公園。每當他從窗口看到夜空的滿天繁星時,這時他就仿佛是看到了成千上萬的人在眺望著曼羅公園。每顆星星都是渴望的眼睛,他沒有權利讓人們失望。

愛迪生決定另外尋找新的途徑。經過一些老朋友的輾轉牽線,他結識了一位實業家羅斯特。愛迪生簡潔明了地向年輕的羅斯特勾畫了一幅電燈發展的燦爛前景。他使羅斯特堅信,照明業的發展趨勢,必然是電燈取代古老的煤氣燈。

羅斯特在進一步考察後,欣然投資,讓愛迪生開辦發電廠。

愛迪生從此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籌建工作。晚上,他進行圖紙設計;白天,他到現場考察指揮。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員也都投入了電廠建設,工程進度出乎意料地快。

1882年9月4日,建於紐約伯爾街的火力發電廠終於開始運行了。它有著當時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發電機,它也是美國第一個集中供電的發電廠。就是到了這時,愛迪生仍不斷受到煤氣公司財團的挑紳。他們竟然暗中指使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損壞電廠的設施,割斷電線。同時每當電廠偶有故障時,他們便在報上大加攻擊。同時,煤氣公司還串通保險公司,對電燈用戶征收“特別危險”保險費。

盡管這些極不光彩的小動作,確實曾經使愛迪生的電力事業舉步維艱,然而毫不退卻的愛迪生,用驚人的毅力,一點點地拓展前進的道路。在伯爾街發電站投入運行後,愛迪生前後用了7年時間致力於電燈和電力事業的發展,最後終於使紐約和其它各大城市的千家萬戶使用上了電燈。

電燈的發明和集中供電的實現,是愛迪生一生中最為輝煌的功績。而這一功績的背後,卻是何等艱難的跋涉。

當有人對愛迪生的發明感歎不已,讚歎愛迪生是發明實驗的天才,具有常人無法擁有的靈感時,愛迪生卻微笑著說:“所謂的天才,那不過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他確實是富有靈感的天才。但他的靈感和天才卻不是憑空產生的。

當曼羅公園接連傳出震驚世界的發明後,愛迪生頓時名揚天下,成為人們談論的中心話題。許多擁向曼羅公園的人,愛把愛迪生想象成一個頭戴禮帽,身穿白襯衫,係著領帶,手拄拐杖的風度翩翩的大學者,在他的腦裏,“靈感”如噴泉奔湧,你會被他的聰穎睿智所深深折服。然而及至晤麵,才發現與開頭的想法截然不同:他的頭發淩亂,雙手布滿老繭,衣服上滿是油漬。可以想象他雙眉掛滿汗珠揮動大錘,卻無法想象他雍容爾雅談天說地;可以想象他和工人胼手胝足肩扛背磨,卻無法想象他威嚴的號令金聲玉振。這樣的一個人,就是由靈感組成的曠世天才嗎?

確實,在發明電燈的日子裏,愛迪生腦子裏常有突如其來的靈感。可是請你看看他與此同時所作的這樣的記錄:“1月27日,工作了7個鍾頭,由於光的亮度太強,造成眼睛疼痛,不得不暫時停止工作”;“1月28日,昨晚10點到4點,因為眼痛,感到非常痛苦,吃了安眠藥後才入睡。醒來時,眼睛已好多了,到下午4點就不疼了。今天的光陰白白損失掉了,真可惜。”

正因為有全身心的投人,才會有靈感不期而至。否則,靈感永遠也不會光臨。

在尋找理想的燈絲材料時,愛迪生和助手們試驗了幾千種材料都不理想。就在他呆坐在桌子前時,他突然看到了一把竹扇。這不是很好的實驗材料嗎?他馬上喊白徹勒將竹棍子剖細,馬上碳化。碳化後在顯微鏡下一照,結果竟比費盡千辛萬苦試驗的所有材料的結構都要好。因此,他立即派人到中國、日本和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各國分別采集新老不同的各種品種的竹子好幾千種,最後發現,一種日本竹子效果最好。在此後的9年間,他們製造燈泡一直是以這種竹子作為燈泡燈絲。

當然可以說這燈絲的發現靠的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的靈感,然而更不能否認的,是在此之前“踏破鐵鞋無覓處”的艱苦。愛迪生曾這樣說過:“我平生從來沒有做出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嚴格試驗的結果。”

在愛迪生的研究所工作的人都十分清楚愛迪生有這麼一個習慣:每次他要著手新的研究發明時,他都會鑽進圖書室廣泛查閱資料。例如他在試驗發明電燈時,他就讀遍了能收集到的氣體發光的所有圖書資料。他研究煤氣工程的操作程序,計算煤轉化為煤氣的費用,還將煤氣的消耗量等繪製成對照圖表,以至有個叫史廷格的煤氣工程專家,看到愛迪生收集的這些資料時,也深有感觸地說:“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幾個比愛迪生更熟悉煤氣的人了。”何況愛迪生進行的這些還僅僅是準備工作。在試製電燈時,他作的筆記竟多達200本,計4萬多頁。

誠然,和愛迪生一起工作的同事都認為愛迪生有非凡的天賦。在曼羅公園研究所曾經擔任秘書的英薩爾這樣評說道:“整個研究所的原動力,是來自所長那天賦的發明力和那不可思議的想象力。但是,我們真無法捉摸它會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表達出來。當他在吃飯、做實驗,或在車上的時候,隨時都可能想出什麼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