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3)(1 / 2)

一轉眼他得到了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從人品到性格再到能力,人們覺得他簡直無可挑剔,但隻有他自己知道,每天維持著一張完美的笑臉是多麼勞累,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是多麼索然無趣。現在,相親問題又擺在眼前,有不少符合他條件的對象對他表示好感,但他想到大學時那個平凡的女孩,頓時覺得再好的女人都不能讓他提起興趣……

完美,一個吸引人的詞語,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完美的形象:出色的容貌,優雅的談吐,從容的風度,高超的能力,臨危不亂的鎮定……每個人都希望這個形象屬於自己,劃掉那些不可能實現的先天條件,人們每天都在努力接近那個理想的自己。

可是,事事豈能盡如人意?不是有追求就有收獲,讓我們惆悵的,並不是失敗,而是那些不完美的成功,它們明明應該是喜悅的花朵,卻讓人覺得結出的果實一定是澀的,或者索然無味。如果連成功都無法讓你快樂,連獲得都無法讓你滿意,那麼惆悵吧,除了惆悵,你沒有其他事可做,也沒有其他事適合你。

人為什麼會追求完美?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特別是看到有人做什麼都很完美的情況下,這種類比更讓自己難過。但是,“完美主義”其實並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處處包含著對自我、對生活的否定,它有一種極端的思維方式,不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上進,而是“隻有最好,沒有好”的偏激,換言之,它在表麵上帶來的可能是人們對更高層次的追求,實際上卻給現實生活帶來一道陰影,讓我們對什麼都不滿意。

在美國,學校有專門的廚藝課,笨手笨腳的珍妮最怕上這種課,不論做蛋糕還是烤餅幹,她不是弄錯奶油和麵粉的比例,就是掌握不好火候,當別的同學把烤好的點心用漂亮的袋子包起來,拿回家送給媽媽,她隻能對著一堆焦黑的麵團發呆。

其實,珍妮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隻有在廚藝上,她才是個小白癡。老師要求父母要寫上對食物的評價,珍妮隻好把那些黑乎乎的餅幹包起來拿回家。父親和母親一邊吃一邊說:“雖然有點糊,但有你自己的味道。”還在意見簿上寫上“完美”的評語。

轉眼到了高中,情人節的時候,女孩子們流行親手做巧克力送給男朋友,珍妮也想做巧克力送給男朋友馬修。經過一整天的“奮戰”,奇形怪狀、顏色可疑的巧克力誕生了,珍妮不知該不該將它送出去,卻被來做客的馬修一把搶過去吞進肚子,說:“這味道,完美!”

十年後,珍妮和馬修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小孩,珍妮偶爾給孩子做飯,每一次,孩子都會說:“媽媽做的飯真完美!”珍妮對馬修說:“為什麼你們都這麼說?那明明是糊的、焦的。”馬修笑著說:“因為有你的味道,所以讓人覺得很完美,你不覺得嗎?”想一想自己的用心和努力,珍妮釋然地笑了,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完美。

珍妮是個幸福的姑娘,她身邊有一群寬容可愛的家人,自己也有一份不強求的心態,因為不去強求完美,她的心中便不會有陰影的存在,做好了就是做好了,做不好也沒什麼大不了,根本不值得惆悵。關鍵是這件事上有了她的努力,她的烙印。因為有了這份對生活的積極,一切的不完美,在他人眼裏都很完美。

還有人總是想追求“十全十美”,這樣的人當然不是沒有,但要所有的能力都達到頂尖,就像一棵樹所有的枝條都一樣長短、一樣粗細,從概率上來說太少太少。何況,這樣的樹看著不像樹,這樣的人看著讓人不敢接近,因為一切都做到完美,反倒失去了自己的特點。還不如展現自己本色的一麵,這樣至少真實可愛。

做人就應該有這種陽光心態,對己對人,都不必奢求,隻要把你的要求維持在正常水平,或者更多地看到優點,忽略缺點,你就會發現,生活中完美的事物,其實比不完美的事物多。所謂的完美,就是“剛剛好”,“正合適”,而不是“最好”,“分毫不差”。強迫自己是一件很累的事,讓自己舒展一點,讓長處短處順其自然,心中就始終會有對自己的欣賞。

06.帶著你的智慧,方向不迷失

你的本心,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一直都存在。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在過一種“漂移”的生活,隨波逐流,沒有方向。

失敗的時候其實並不明顯,得不到成績時才會分外惆悵,我們不知道下一秒生活會有什麼變化,既痛恨它沒有任何變化,又害怕它馬上變化,這種矛盾的心態,讓我們惆悵不已。

之所以會有這種心態,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缺少強大的自信,相信不論什麼時候,不論發生什麼事,自己都可以麵對,都可以戰勝困難,即使到一個陌生環境中,我們也可以迅速成長。